早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熟知海伦·凯勒——那个静默在黑暗之中,却只手为别人捧着光明和爱、幸福和期待的英雄。
早些年。夜如幕布般垂下。仰头,皎洁,月如眸。假想着抬起手,便能碰触到海伦那微动的唇部。那时的我,总觉得与她是故友,彼此参得透:她懂那旋律,对生命感到温存、满是宠溺。她笔下,是诗意和流动着的、爱的情绪;她心中,是美好和舞动着的青春、活力。她声音或是断断续续,但却没少过感激和那对迷茫如你我的启迪。
可是,日子见长,我才明了——其实,我不知道,也无从知晓,她的到来需要怎样的倔强;我不明白,也无法模仿,她在这里需要多少那充溢着阳光的积极和向上。
在之前,我觉得海伦,她,不是人,是上帝赏给人间喜乐的灵魂。她以常人所不能的力量带来仿若冲向岸边的、那一波一波的浪花般的神奇。
在之前,我觉得海伦,她,离我很近,却又很远。近,是因为她曾经所拥有的同情与怜悯,是因为她曾经所迷失的黑暗和荒芜;远,是因为她的努力得到了眷顾,而我却连努力的方向都尚未知晓……因为没法比较,所以变得遥远,远到空旷,显得寂寥。
现在,在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在又一次品味被数人咀嚼后的海伦的思想之后,我竟然开始被她所接纳,开始被允许窥探她最本真的内心。其实,海伦·凯勒就像是被雪冻结了的梅花,虽不能摇曳,却妩媚不退。而,我们同她一样,都可以在枝头绽放,同样的普通,同样的孤傲。只是她那残损的手掌支起太多人的希望,只是我们安慰自己脆弱而又温暖的心房庆幸自己没有受伤。她并不是神,也没书写什么奇迹,她也曾任性,也曾胡闹,也曾叫嚣着和世界对抗。我们是观众,负责坐在台下,负责只欣赏她光鲜亮丽的外表,负责忽略掉她在生活中那段不公的时光里所有的抗衡和跌倒;她也不平凡,至少不能和平庸有丝毫牵连,她有可以请得起家教的身家背景相辅,她有名噪一时的各界名流相助。永不会放弃她的父母,永在祈祷支持的朋友,永真心实意伴她左右的老师。我们,或者更确切的说和她有着同样悲惨遭遇的谁、谁和谁,物质上不富足,精神上也不富足,这样的话要说她普通怕也牵强吧……
海伦是不幸的,高烧之后,与声音、色彩,诸多美好无缘,海伦是幸运的,遇见莎莉文小姐之后,那真善美的心被唤醒,关于爱、关于感恩的种种觅得缝隙,在尘封的、压抑的生活中窥得未来……
她有过一段迷惘:渴望被爱,渴望被理解,却又一直在禁锢着,自保意愿过分强烈,以至于灼伤旁人。还好,生命总在未知之中留有转机。
“我也分不清,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喜爱,有多少是自己内心固有的,有多少是她赐予给我的,她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是沿着她的足迹前行的,我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属于她,我的才能、抱负、和欢乐无不由她的爱点化而成。虽然我眼前一片黑暗,但因为老师带给我的爱心和希望,使我踏入了思想的光明世界,我的周围也许是一堵堵厚厚的墙,隔绝了我与外界沟通的道路,但围墙内的世界却种满了美的花草树木,我仍然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神妙,我的住屋虽小,也没有窗户,但同样可以在夜晚欣赏满天闪烁的繁星。”
就这样,海伦接过老师的爱,将它传给了世界每一片海。
“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那么你会怎样?你想怎样?”面对这样的假设,我真的以为我会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能够表情豁达,神态怡然的去回答。那时是人生的低谷,所遇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繁忙、跟不上节奏的生活,接踵而来、容不得喘息的各种测试,周围人对自己的不满意和自己的不想融入也真的很难融入进去的紧张人际关系……压力,让我疲惫。没有阳光,奢侈的未来,视而不见根本不相信存在的什么精彩。
读过,也没有之前太过于计较的震撼。毕竟,很多事情是需要漫长的一生去掌领悟。只是有些道理越发清晰:拥有的时候,不珍惜是一种必然,忙碌中,心中必然充斥太多的不满,我们总是纠结于太多要花很久才会弄明白的不值得。然而,活着,就是幸福的。
人的一生,幸与不幸是总相对的。不是么?
所以,我们应该不顾一切的去爱,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