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教育创新年会已经进行了十几天了,新课标下如何教、学、练、评?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在”教育大家”们的分享后如雨后春笋,开始发芽生长!
22年4月21日,国家新课标出台,郭华教授说:课程的共同指向是为育人的,是为未来育人的。老师,应该想象着学生学完课程后未来的样子来上课;学生,应该能从课堂上感受到“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思考“我将来想到哪里去”。
疫情三年,已经不想去记起有过多少次的居家隔离了,我们都无比珍惜能在学校上课的时光,有限的几次开学第一课,我都会为新年级的学生上一堂人物传记课,在这节课堂上,有抗疫英雄钟南山、李兰娟、张文礼。有两弹一星的元勋们--钱学森、邓稼先、黄旭华、于敏。还有为我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屠呦呦、袁隆平等。除了介绍英雄们的光辉事迹,还有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在每节科学课上播放抖音国士无双传奇,介绍力挽狂澜的无双国士,改变中国的科学之星、给同学们普及了不起的中国人,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想这是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认真地体验自己的人生,去感悟,去分享。
课程一个接着一个,各种思路、各种方法、各种建议铺天盖地而来,还需要自己慢慢消化,也有专家直击内心,迅速引起共鸣的课程,在工作时自己还不是完全理解,听到专家们的解读,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11月份,科学组的五人小团队参加了高新区作业设计大赛,整个设计过程中对新课标进一步深入探究,今天听到张超老师关于如何根据课标、教材、学情确定大单元后,对新课标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作业设计时,想着只涉及每个单元的作业就可以了,没有考略到单元整合与跨年级知识连接,有点不理解为何要做整体的单元设计,虽然做了但心中的困惑却没解决。张超老师的教学设计五步法,让自己拨开乌云见月明。
提炼单元大概念,梳理小概念,建立概念体系。我们在确定单元目标时,原以为清晰明了,但在研讨时,我们发现我们制定的都是知识性目标,都是小概念,没有其他的体现。在不断研讨修改后,我们加入了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内容,并充分参考全年级内容,形成大单元,不仅关注于知识目标,也对学生发展的期望有了体现。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配演探究兴趣,能解释生活现象。这不仅是知识技能,还有人的素养体现。
创设大情境,开展主题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无情境,不教学。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创设基于学生体验的、学科知识的、社会生活的情境,将问题置于真实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我们的作业大背景是“只有河南”研学活动,通过“只有河南”中一个个的场景再现,学生们完成不断出现的任务,将知识与生活现象融合在一起,自己主动解决问题。在动态的情境中完成静态的知识转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才真正实现。
这次的单元作业设计,不仅收获了一等奖,我们团队还在实践中,发现了学习方式变革会出现的问题,即学习中的问题,填鸭式、灌输式、刷题式学习,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负担沉重。单元作业设计五个小节内容只设计了七道题,作业质量不仅高,还涵盖了大阅读、跨学科等知识载体。学生有代入感,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兴趣。
山不过来,我们过去。
当我们走向“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每一门学科、每一个班级、每一堂课都需要见山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