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看过一个笑话“A短信:B你有C电话吗?B:有啊。A:能发给我一下吗?B:好啊。”
大概从初中开始,由于座位原因,我偶尔需要请同学传话给别人说一件事,一般我说的是“帮我跟XX说一声,XXX(类似有没有什么东西之类)”,眼看着传话队伍有条不紊前进,到最后目的地,被通知的人听到一句“XX喊你”,然后就没了。于是我俩可能要比划半天,最后还是得跑过去再说一遍。
后来渐渐上网多了,我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大多数男生,你一次性问几件事,人家只会回答第一个问题,这时候需要你再继续问下去。
后来的后来我学聪明了,一开始把所有要问的都放框里复制好(免得我自己忘记),每次等着人家回答一个以后,粘贴出来按次序再问。完美避免了我忘记或者对方不回答的尴尬。
但是我一直很疑惑,一次性回答几个问题到底是为啥做不到?!(当然也有少数可以做到的,太少了)偶然机会跟一个男生聊到这个,结果他也很烦恼不知道为啥有人喜欢一次问很多问题,因为“不知道应该回答哪一个啊”。
……
啊!捶地!男女思维不同的说法原来是真的!
再后来我看到了一篇分析,里边是这么说的:
直男的脑子内存大部分只有4M,这意味着你的指令连着下两条时,第二条会存不进去。所以不能告诉他“过来接我还有带个蛋糕,顺便把垃圾倒了”,他会死机,或者只会过来接你;也不能说“等下有空来机场接我,没空就算了”,怕麻烦的直男会觉得不来接你也不会怎么样;应该发信“2点过来XX接我”,等他回复之后,再发信“去XX店买个蛋糕,你买的超好吃哎”。
感觉跟我的做法没差很多,只是我终于原谅了他们这个神奇的脑回路。
跟不同的人或者群体有不同的相处方式,以上方法如果非觉得照着人家思路来显得丢份,那我也无话可说。方法千万种,直接有效最省事,我一向觉得最少时间达到我的目的就算成功。再说相处需要经营和磨合,没必要一直揪着在意付出和让步啦。见仁见智,仅供参考。
后来我又看到一个故事。说的是同事去外地出差,他麻烦别人带一盒黑色笔回来,原话是“帮我带一盒笔,不要蓝色的。”结果同事刚好带回来蓝色的,问怎么回事,同事说“那几天很累,好不容易有空买东西,只想到你的话里有一盒笔、蓝色两个词,所以就买了。”
这件事还挺触动我的,我从那之后让别人帮忙,从来只用最简单的话描述清楚,因为每每设想如果重现上面的场景,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就不要老想着强调“不是XX,不要XX”了,简单一点直接说“要XX别的都不要”,两边都减负。
个人而言,我习惯说事的时候,特别发信息邮件的时候,尽量一次性把能想到的信息说全。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但是如果把每次和人交谈,都当做隐形的有求于人,那这样还是节省了很多时间的。因为你把更多的时间可控权交给了对方,也就是说,只要对方有回应,大部分你收到他回复的时候,就是你需要的信息收集好的时候。而不是由于你提供的信息缺失,对方在能够回复时,还需要等你的回信补充资料,一来一回,往往损失很重,而下一次对方能够抽时间处理,也不知道会需要等到何时。
之前,我需要转载一篇文章,由于操作新手,虽然看过作者说明,需要转载时注明出处就好,还是决定留言询问确定一下。本来以为需要很久,结果当天下午她就回复说OK,因为我的留言里附上了我的公众号,她回复可以的时候已经帮我开通了白名单权限。第二天看她的新推送,发现她最后的说明里,首次和大家声明如果要转载记得留下公众号方便她开白名单。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和我的留言有关,不过我想,这也算是一次双方都不费时间的交流吧。
其实做事也是一样。举个例子,都说现在ZF部门手续多,要来回跑。就我个人感觉,当下的手续流程,相对十几年前,肯定还是改进很多了。毕竟网络这么发达,大部分流程可以去官网查阅,实在不行还可以打电话。手续准备齐全后,再一个小小建议,所有资料各备三份,外加你办事依据政策的最新文件。这也是我最新学到的,因为政策经常更新,有时候工作人员都还没收到通知,而他是不急的,所以如果你想早点办好事情,就请先把自己能做好的部分做足啦。
偷懒在我这里的定义,不是事先不动手,而是整个操作时间花费最少。你对这个人了解了,就知道说什么能让TA心甘情愿做事从而自己偷懒;你对这件事做足准备了,就能用最少的重复次数搞定它。
一起愉快地偷懒做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