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邻居的朋友长年在大凉山助教。
于是这位邻居就能看到大凉山深处的景象。交通不便,环境苦寒,孩子们也都缺衣少食。
这个邻居是典型的东北老乡,特别有义气,特别善良,不忍心看这些事,就经常自费去送衣食,宰一头牛,村民来分吃,一个人也不过能吃到几小块。
赞叹这位邻居的同时,我不禁想起我们单位四川妹子的话,说大凉山支助教育的钱常常被家长拿走,孩子还是不能上学,家庭还是把钱花完后缺衣少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概是这样的原因,不可否认,生活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落后,大凉山百姓确实苦,但是与百姓的生活习惯也有一些深层次的关系。
联想起我爸爸妈妈说起的事,我哥原来的单位在安徽淮河边上,爸妈去那里生活,对当地人生活最深的感受就是,当地人不重视房子家具等生活条件,房子破破烂烂,家具凑乎用,有钱都舍得出去买吃的,买了就手拿着在路上开始吃。我爸妈习惯了坐在桌子边才是吃饭,觉得怎么这么没个样子?
我爸说,大概是因为当地在淮河边上,从前水患比较多,大水一来,房子垮了,所以当地人已经觉得房子家具什么的,都不值得去经营,最有用的是吃吃喝喝。还有,可能当地气候炎热,都不爱在家做饭,出去买食物的就多,慢慢就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想想来大连二十多年了,大连对房子和服装的偏爱也是骨子里的。房子敞亮,衣服要板正,这也是北方人对生活情趣的经典追求。
人到中年,蓦然回首,觉得性格即命运真的没错。对生活有什么样的适应性和追求,对衣食住行和人际关系的选择,真的会决定人的命运走向。看着一摞摞百无一用的证书,恍若隔世。二十多年,就这样溜走了。想换个单位一出单位(校园),谁都不认识,就连上级主管市教育局都不认识一个人。
最悲催的是,除了上课上班,不知道别的。都说校园是最纯洁的,可是谁知道我们单位经历了什么宫斗剧?就连本来与世无争就想安安静静教书的我,也难以忘怀那些尖酸刻薄的评价,无中生有的谣言以及三六九等的阴影。现在呢,你若不天天打鸡血折腾学生,有人就觉得你不配在学校呆着,各种挤兑。
讲个笑话,语文组转岗了三人,一人上财务,一人上教导处,一人上阅览室,我没有关系,哪里也去不了啦- ̗(๑ᵔ⌔ᵔ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