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听过“踢狗效应”的故事。弗洛伊德对此的理论是将能量从不可触犯的客体,转移到其他可以触犯的客体之上。简单来说,就是把脾气发泄到对自己比较没有威胁的人身上。为什么说这个呢?
因为昨晚和小盆友发脾气了,顺手打了小盆友的屁股。表面上看是小盆友又犯了和前几天相同的错误,但当时只是提醒她不要再犯了,告诉了她再犯此类错误的后果。小盆友在知晓后果的前提下趋利避害的撒了谎,被我视为有意的“明知故犯”。虽然重申了我的原则和底线,但说着说着,我却上了情绪,在她撒谎的问题上大做文章,小盆友挨了两巴掌后自己洗洗睡了。看着她眉头紧锁的睡颜,内心很不是滋味。早上认真的和小盆友认了错误,而小家伙的第一句话是委屈的问:妈妈,你打我,是不是不爱我了?赶忙把她揽在怀中,和她道歉,安抚她。因为小盆友从来没有这么严肃的问过这个问题,让我心慌了一上午。
下午恰巧看到新闻中一个“关于十四岁孩子跳楼的视频”。虽然性质不同,但都是犯了忽略孩子感受,陷在自己的完美主义的自恋中。因为自己的自恋受损而迁怒于孩子。可是在亲子关系中,处于弱者的是孩子,无条件的信赖,相信妈妈,无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妈妈都会原谅,都是自己的避风港。而妈妈不但在情感上将孩子推开,还以孩子的自尊自爱为代价,为发泄出口。
新闻的例子很极端,但很多事情在生活中其实很普遍,普遍到在无意识间就可以损坏孩子建立的稚嫩的自我。所以,该冷静,该道歉的也确实是我这个不合格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