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八月》:以怀旧之名
导演张大磊:九十年代也很美好,仅以此片献给我们的父辈。
从来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夏天过去了,还不到秋天,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仍不明白生活和梦有什么牵连。在故事背后,有一股温柔的力量,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童年身上,一模一样,长大后的我们,总是不愿意回头,看看过去的自己,还有那些写在父母脸上的疲累。九十年代之所以可爱,无非是因为,今天太让人疲倦。
排片挺有象征性地,东澜岸第一天就只上了三场,还都挑的人流量特别少的时间段,我去看的时候,花了一张票的钱看了一场相当于包场的电影,因为压根就没有别人去看,可能是上映第一天,没什么人知道,而且宣传做的也少,在公众号不发起推送某些大V影评人发声之前,票房应该是不怎么样的,但对目前为止这部影片所有的口碑来说,导演应该不怎么在乎票房。但这个排片量已经可以了,至少《路边野餐》《百鸟朝凤》一票难求的例子在前。
影片100多分钟处处可见时代特征:国企改革,下岗工人,国产电影都是陈佩斯,琼瑶式台词,进口电影《亡命天涯》打着风险上映的标签,小孩子都很崇拜李小龙,双截棍不离身的日常,《祝你平安》的旋律正流行,“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合唱,小混混儿带着女朋友看电影拿的是玻璃瓶装啤酒而不是桶装爆米花看完了一群人熙熙攘攘去打桌球还抽空儿和店里的老大爷斗嘴,房间里会挂着崔健《一无所有》的海报,香烟必须是万宝路,楼下的昙花开了,小孩子觉得就是好看呀,大人们已经在吟咏起希望的诗歌争着抢着要拍照。
画面感很强,在这顺便表达一下音效组,闷热的夏天,黑色的云,能听见轰隆隆的雷声,这点还蛮好玩的,你不太知道是电影里的雷声还是真的在打雷,因为那几天武汉正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胡同里叫唤着换绿豆黄豆,卖西瓜的小贩不用费力吆喝,苍蝇翁嗡嗡的存在感,风扇年限已久的咿呀咿呀,谁家正做饭热锅下菜的噼里啪啦,在藤椅上摇晃的蒲扇,午休的鼾声,有气无力的交谈,碗筷轻微的碰撞,倾盆大雨和在地面溅起豆大的水珠,楼上男人的唱歌声,自行车的声音,都是生活的万象。
很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母亲的职业是教师,一心希望儿子赵小雷考上省重点中学三中,结果儿子从不理解去三中到最后主动去三中的原因是父亲评价的没出息的理由:三中的校服很帅气也想要和三哥那样好看的皮带,课外让儿子考了游泳证,放假的时候回家照看生病的外婆,也聊表心意地救济一下突然就失业的兄弟,因为儿子分数不够用夫妻两人一个月工资买一分差分的方法张罗着找妹妹的关系请别人吃饭坦坦然,因为儿子和老师顶撞回来气的不做饭说出让儿子和丈夫出去下馆子的气话,闲暇的时候浇浇花,有个镜头印象深刻,她没有用浇花的水壶,而是用搪瓷杯装了水喝了一口吐出来。父亲的职业是在电影厂工作(这个设定莫名喜欢呀),改革后说的最多的话是,“我觉得挺好的呀,能力高的人就多得点。”和“人不能低下他高贵的头颅。”
到后来还是一肚子气跟着韩主任去当场工,而妻子对他一直不满的韩主任的评价是:韩胖子怎么啦?我就觉得挺好的呀,人就得看清这形势的变化。这头颅你就抬着吧。韩主任是谁?是权利,是地位,是你想要的饭碗,一点也不在意就开除老云的人,“哪还没个导演啊?”也有生闷气不吃饭的时候,也有一腔怒火却只是毁掉胶卷,用碎碎念和深夜起来在客厅里打拳来消化情绪,和昔日好友同聚一堂,酒过三巡,(曾经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想破碎的声音。),熟悉的旋律响起,一同歌唱风霜雨雪,但还是会有带儿子去空旷的地里抓蛐蛐儿在田野上吃西瓜谈心的时候,会在离家前一晚蹑手蹑脚地走进小雷房间放下他心心念念的皮带,外出工作被对着镜头采访问问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妻儿说,他也就慌忙找个借口躲开然后托人把样片的录像带带回家(这个镜头是彩色,然后就结局了)。含蓄内敛的深情,小雷和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爸爸参与工作的成果的时候的表情,就是导演想要传递的。
有两个特别喜欢的镜头:
一、父亲工厂的工人都去参加运动会了,还有一声令下就可以放下拔河的绳子去帮忙推车的比赛,父亲在楼上看胶片,小雷拿着父亲给的一部分在阳光底下辨认的时候。
二、小雷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午休的时候,还有小雷关于懵懂的梦境。
于我,赵小雷的角色一出场,最先想到的是陈果导演的《细路祥》和王小帅的《我11》还有杨德昌的《一一》,这几个小演员选的真是没有一点异议,以小孩子的视角的拍摄角度虽然不是第一人但和同样手段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影片也能放在一个水平上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