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早到的游记,查令十字街:伦敦,全世界爱书人的朝拜圣地
我模仿这本书写了封信,希望天堂的海莲可以看到
亲爱的海莲:
我是jane,来自中国的读者和一位旅行者,我认为阅读和旅行是抵抗时间的唯一方式。我很喜欢看你的《查令街84号》,信里的你可爱极了。
虽然在弗兰克有生之年你没能去成英国,也没能亲自到那个书店,但你说“如果你们恰好路经查令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钱她良多“,于是我会去英国,会去英国的这条街,会站在84号前代你献上一吻,虽然如今它早已不是书店。我想,全世界的爱书者和读书人都会去的,都会去那里代你献上一吻,因为,书籍是我们的灵魂。
希望在天堂,你能见到弗兰克和他的书店,你们该握个手,说一句“好久不见“
海莲汉芙是美国一位女性作家剧作家,一生穷困潦倒,单身,弗兰克是英国伦敦一家古书店的经理,已婚有2个女儿。海莲喜欢古书,但在美国找不到也买不起,于是她找到了大洋彼岸英国伦敦的一家古书店,写了封信过去,询问有无她书单上的书,如果有就邮寄过来。不想这一封书信开启了20年的跨洋通信和国际友谊。弗兰克每次都一板一眼正经的找书回信。
海莲显然是个热情又泼辣的美国大妞范,也是个话痨,她不仅和弗兰克通信,还跟书店里的其他员工通信,然后又跟弗兰克的老婆,女儿通信,跟书店员工的邻居老太太都通上了信。
此时正值二战后,英国物资紧缺靠配给,海莲就从美国给他们一大波人寄火腿,新鲜鸡蛋,完整的肉,还有女性长腿丝袜!这在当时的英国,通通难以弄到。虽然海莲很穷,但嗜书如命的她显然是个热心肠,她发挥了国际主义人道精神, 在信里她写:怎么美国援助德国日本战后重建,就不帮助英国呢?
海莲虽然很想去英国,但她真的没钱去,好不容易有钱了又因为看了一次牙医破产了。
她和这家书店通信了20年,20年后,她收到一封信,弗兰克死了。
《查令街84号》这本书是他们通信的合集,查令街84号就是这家古书店的地址,如今它早已不复存在
古旧的查令街如今依然是伦敦的旧书一条街
弗兰克死后,海莲于1971年去了趟英国,一下飞机马上傻眼。她心心念念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伦风情,古典而浪漫,而70年代的英国朋克又先锋。弗兰克死后,征得他家人的同意,海莲出版了这本《查令街84号》,通信集虽然让书店大火,但书店后人无心经营老书店,如今书店不复存在,成了一家音乐行。查令街倒一直是世界爱书人朝圣的圣地,依然汇集了英国的老书店。
改编成电影的《查令街84号》表现了海莲的2种爱,一种是对书的嗜书如命,一种是对德尔的精神之爱。柏拉图之爱,这真是够古典,符合他们知识分子的身份,肉体须臾,精神永存。
左边的图是书店的人收到海莲从美国寄来的战后物资
他们的通信从来没有扯到爱,一开始弗兰克成海莲为“海莲女士”,海莲回信“希望女士在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意义不同(这显然是在说反语),于是弗兰克改称了”海莲小姐“,显然海莲还是不满意,弗兰克这个英伦绅士绝对的正人君子解释“因为工作关系,我给你的信都存了副本(自然我只能恭敬礼仪啦)”,后来终于有一天,好像是海莲给他的老婆女儿邮寄了长筒丝袜以后,弗兰克回信称“亲爱的海莲”,这才遂了海莲的心意。
弗兰克死后,他老婆给海莲写信:说“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也羡慕你能写出那么好的信。弗兰克和我倒是两个极端不同的人,他总是温和有耐心,而因为我的爱尔兰出生,我的脾气总是倔。生命总是这么爱捉弄人,他从前总是试图教导我书中的知识——我现在好想念他”他老婆亲笔写的信,可以看出1,这个女人不(怎么)读书,2,这个女人脾气不小,3,她跟她老公之间没有海莲和她老公之间有共通点
说海莲和弗兰克20年的通信,他们之间没有惺惺相惜和同为爱书人的相知,显然不可能。但发乎于情止乎于理,即使相知,无关风月,他们做到了,幸亏海莲没有钱,来不了英国啊。
有一次,海莲的信里写到:如果有钱了就到伦敦这家书店亲自选书,但好害怕啊,所以来了也不说,(不然网友见面见光死)一个四十岁女人的少女心表露无遗。
而此时正好是英女王生日,于是弗兰克就祝女王和海莲凤体安康(本书的中文翻译实在水平高,把海莲的俏皮劲全译出来了,据说他先自己翻译了这本书才找的出版社出版,由此可见,也是爱书人一枚。)
弗兰克的信里说:今年来英国的美国游客比以前多。他不自觉地关注来英旅游的美国人。
我想,在某一天,他看到书店里一个美国女人独自选书时,会心头一颤,想:该不会是海莲啥都没说就来了把
当然,这在他有生之年因为海莲的贫穷没有实现
海莲本人的爱人二战死后,她一辈子未婚,如同很多美国独立女性知识分子一样。
她写的剧本和书籍不受市场青睐,终身穷困潦倒,我想,一个沉迷于古书古典文学的女作家,在美国已经走入“《娱乐至死》”的年代时(那个年代美国正好由印刷品阅读走入了电视娱乐时代)她写的东西不为大众拥趸很难理解吗?她的精神世界与当时的美国格格不入,她心里的美好年代是维多利亚时的古典与浪漫,不是娱乐致死的美国时代。
她说:她想去英国,她梦里想了无数遍的地方,是为了追寻英国文学,可她连去英国的钱都没有。
她留下了《查令街84号》,这样一本充满着温情和感动的通信集,一个小时可以阅读完毕。
我没有因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繁复优美而感动,却因这本普通通信集的脉脉温情泪流。
查令街84号,我会去看,我眼中的英国,也是文学的,是60年代披头士高唱爱与自由的嬉皮,是叶芝“当你老了”(好吧,他是爱尔兰人)的唯美与深情,是18世纪女性文学的《简爱》《傲慢与偏见》,是20世纪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是福尔摩斯时代老旧的房子,是苏格兰几百年的古堡,老旧。
是这样的,另外,这英式英文口音简直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