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北五条,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490米,均宽5米。明代称石老娘胡同,产婆旧称老娘,当有石姓产婆居此而得名。因是西四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五条胡同,1965年改称西四北五条。为北京市平房住宅保护区。
石老娘胡同的名称由石姓接生婆而来,当然,这接生婆可不是一般的接生婆。北京城这么大,接生婆应当是多了去了。怎么就这里的胡同以接生婆的名义命名呢。据说,这石姓的接生婆,在明代是给皇家接生的。那当然就不是一般的接生婆了。
胡同内7号院,是民国教育总长、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先生旧居。1918年,傅增湘在此构筑新宅,因为景仰乡贤苏东坡,特取苏东坡的诗句“万人如海一身藏”之意,命名为“藏园”。园内书斋有长春室、食字斋、池北书堂、龙龛精舍、莱娱室、抱素书屋等。傅增湘,字沅叔,号姜庵,别号书潜、双鉴楼主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藏园老人、藏园居士等。四川江安县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于1949年10月。幼年随父定居北方,光绪十四年(1888年)应顺天乡试为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直隶提学使,创办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17年一度出任教育总长。1919年以后专心从事收藏古籍和校勘工作。 1927年任故宫博物故院图书馆馆长。
傅增湘的藏书处以“双鉴楼”闻名于世,原以收有宋本《资治通鉴》、元本《资治通鉴注音》而取名,后又以南宋淳熙十三年内府写本《洪范政鉴》代替《资治通鉴注音》。《洪范政鉴》为北宋仁宗皇帝赵祯所撰,记述自春秋至宋历朝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异象。双鉴楼共藏有宋本及金本一百五十种、元本数十种,明清本不计其数,总量达二十万卷,著有《双鉴楼善本书目》。
傅增湘花1.1万大洋买下自东向西5、6、7号三套相连院落(今西四北五条13号院)。该宅院原为清咸丰朝进士、通政史永顺府邸,相传明代曾是给皇家接生的石老娘的宅院。四进院落附东、西跨院,东跨院内有假山及六角攒尖亭。傅增湘之孙傅延年回忆说,“院子就跟《红楼梦》里似的,过一月亮门又是一大院子,一个挨一个,有山有水,后来中山公园很多名花是从院子里移走的,山石也是从院里搬走的,那些山石很多都是我爷爷从南方运来的。”
旧时石老娘胡同4号院为一大宅院,汉奸王克敏和军阀张宗昌先后在此居住。据陈宗藩著《燕都丛考》载:“王叔鲁克敏总长居于此,其后张宗昌居之。”后来,这石老娘胡同4号院为北京电影学院诞生地,堪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摇篮。1950年6月,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在石老娘胡同4号院创办表演艺术研究所(即今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设有编剧班、表演班等。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余倩回忆当年建院时写道:“学校里因陋就简设在西四石老娘胡同(现在的西四北五条),就是几个旧的四合院,据说过去都是大军阀张宗昌的。编剧班、表演班上课都是在一个教室(即礼堂,也是电影放映室),或在一起听共同课,或错开时间各上各的课。”
1951年5月表演艺术研究所改称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3月改名北京电影学校,校址又扩大到石老娘胡同9号院及受壁胡同(今西四北四条)、大乘巷内的几处院落。当时严恭、谢铁骊、陈怀恺等任主任教员,周扬、夏衍、冯雪峰、艾青、丁玲等文化界领导和文学艺术家都曾在此授课和开专题讲座,培养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导演、演员、剧作家。1956年在北京电影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北京电影学院,迁往新街口外大街25号新校址。
西四北五条26号院为《海外文摘》杂志社。《海外文摘》于1984年11月创刊,原名《台港与海外文摘》,1985年5月改名为《海外文摘》,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传播新观念、新知识和新事物的优秀期刊,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设有今日世界、百姓生活、人物写真、风情风尚、海外亲历、百味人生、旅游沙龙、摄影人、历史自然、军警谍、地球仪11个栏目。海外文摘杂志文字凝练、图片精美,是知识性、趣味性兼具的一本杂志。
西四北五条,即原石老娘胡同东口,原有一小庙,被称为当街庙。据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西四牌楼北,当年在甬路中间有一庙宇,坐南面向北,名当街庙。其址在石老娘胡同东口,庙供额森牌位。据闻明英宗北狩,后为额森放还朝,感其义,为之立庙,故北面。内殿宇不广,当年车马皆由庙之两旁绕行,修马路始拆却。”文中“额森”即明朝中叶蒙古瓦剌部首领绰罗斯·也先,其文大意为: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掳去的明英宗被放归并复辟登上皇位后,为感谢也先不杀之恩,特修此面向北方的庙宇供奉其牌位。
这是在网上查找到的一首题写西四北五条的词语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