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双十一,只剩下不到一天的时间。
相信很多人早已在摩拳擦掌,等待着购物车里的宝贝降价,然后疯狂买一波。
而为了迎接这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节,各路电商平台更是绞尽脑汁操碎了心。
从11月1号开始,双十一的广告铺天盖地。
公交车站牌,公交车载电视,写字楼电梯,出租车广告屏,步行街广场.....
只要是人流量多的地方,广告就无孔不入。
还有一个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留意,那就是在电脑里。
每天上班,打开常用浏览器,打开Excel文档.....打开一切你常用的软件,都是扑面而来的广告,防不胜防!
有时候正在工作中,一个广告弹窗突然冒出来,不是在左下角,也不是在右下角,而是在屏幕正中央。
为了增加广告停留的时间,它们又煞费苦心的把关掉窗口的叉叉,从人们习惯点击的右手边换到了左手边。
于是乎,一场耗时10S的找叉叉游戏开始了。
等你喘一口气,庆幸眼睛被广告摧残的时间终于结束了,它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还有一种广告模式,就是右下角弹窗。每当你一点击叉叉想关闭的时候,它立刻跳转到电商平台的网站。
每次碰到这种钓鱼广告,心里一万头草泥马在奔腾......
在广告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开始形成了一个认知:
双11购物,划算!不买吃亏。
话说身边一个妹子,平日比较喜欢网购。提起她去年的双十一购物经历,至今有点愤慨。
大概意思是,好几个月前,她在某宝看中了一件衣服。因为当时觉得有点贵,所以一直放在购物车里。
放着放着,眼看双十一越来越近,这件衣服的价格突然瞬间暴涨了一倍。
到了双十一那天,价格又回到收藏时的价格,然后商家美其名曰:打五折!
几个月的等待,本来是准备晚点买省点钱,结果亲眼目睹了一场流氓耍的把戏。
这种套路每年都用,而且不止一家,对于那些健忘的消费者,屡试不爽。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购物经历:
你买了一双心仪已久的鞋子,总觉得自己没有与这双鞋搭配的裤子。
刚好在那家店看到了有一些不错的裤子,刚好又有优惠,所以又买一条裤子来搭配。
而买了裤子,你又想到好像还差一件衣服,刚好另外一家店有大幅度满减,所以就买了一件不错的衣服......
完了吗?帽子、包包、围巾、腰带......可能接踵而至!
我们经常可能会为了满足感,而购买自己之前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为了防止消费者意识到自己被收割了智商税,电商平台和店家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和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重视程度。
你以为,这仅仅是满减送优惠券那么简单?
不,这里面还应用到8个消费心理学:
1.锚定效应
这个方法在促销活动中用得太多了,最简单的比如:原价1999,现价199。
这个1999就是一个锚定价格,它提升了用户对于这个产品的价值感知,这个产品质量不错,值1999元。
如果没有这个锚定,只有现价199元,那就会让用户觉得这个产品很廉价,而不是打折的惊喜。
2.社会认同原则
商家营造并炒作“热销”假象,往往就会造成真正的热销结果。
这种“羊群效应”的影响,不仅仅只发生在排队现场和接触广告的那一刻,这种体验或印象被我们记忆存储后,以后在消费同类商品时,我们往往还可能再次选择使用羊群效应技巧的品牌。
说白了,就是从众心理,双12太常见。
3.诱饵效应
人们对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随便举一个例子:
2个差不多的床垫,一个原价750,现价450;另一个原价650,现价450,你会选择哪个?
想想看,这种诱饵项在双11,双12,我们是不是见太多?
4.稀缺原则
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
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比如告诉顾客某种商品数量有限,不能保证一直有货。
值得注意的是,“时间”也是一种资源,所以“截止日期”、“抢购”、“秒杀”等等销售手段,同样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人类习惯于用获得一件东西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它的珍贵程度。一件东西越难获得,它的价值往往也就可能越高。
因此,短缺性会刺激我们对其奋力争取。
5.捆绑损失原则
为什么经常看到很多商家会说“买3999元电脑,送耳机、送高档鼠标垫、送免费1年上门维修”,而不是把耳机、上门维修等价格都包在3999元里面?
同样是花3999买了这一堆产品和服务,为什么要把某些部分说成是“免费”的?
因为,如果把所有的成本折到一起,给用户一个总价,让用户一次支出,而不是感觉到多次支出,用户就觉得付出这些金钱没有那么痛苦。
如果把“好处分散”,用户感知到的“好处”就会增加。
总之,为了让你觉得你受到了优惠,商家们会千方百计地捆绑损失,同时分散好处。
6.预期效应
如果我们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那么它一般就会好,反之亦然。
广告等品牌传播手段的核心目的,就是塑造人们对某产品、服务乃至企业组织的正面预期。
这种预期一方面原因品牌本身的承诺,另一方也源自熟悉、口碑和信任。
甚至说得更本质一些,广告就是在塑造一种认知预期的偏见。
这都是在吸引用户、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7.损失规避
人都是害怕损失,这是因为比起收益带来的快乐,我们更在意损失带来的不快乐。
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非“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会非常敏感。
比如通过抢购和限时优惠营造的“稀缺感”,让我们觉得如果不参与这个促销,我们就失去了一次机会。
而这种“失去感”激励我们想尽办法迅速下单购买。
对于打折,我们也有天生的害怕错过机会的心理,所以双12来了。
8.心理账户
一件商品打8折,1000元的东西付出800就能买到,差异貌似没有这么大。
但是如果是满1000减200,感觉是自己已经付出了1000块,然后又额外收获了200元。
满减策略也是用了这个原理,这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获得的优惠更多。
其次,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账户。你要别人买东西,其实就是要给他一个购买的理由来满足这个账户。
例如同样一件标价为2千元的衣服,如果是给自己买可能觉得贵,舍不得买。但如果是送给心爱人的生日礼物,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了。
这是因为消费者把这两类支出,归到了不同的“心理帐户”:
衣服买给自己,是“日常衣物支出”。但是买给心爱的人,则会归为“人情或情感维系支出”。
显然,大多消费者会更舍得为后者花钱。
果然,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可以预想到的是:
双十一的第1天,你在磨刀霍霍,他在盯着屏幕上交易额的变化;
双十一的第2天,朋友圈都在晒自己的双十一战绩;
双十一的第3天,看了一下物流,还没有发货,心里有点急;
双十一的第4天,又看了一下物流状态;
.........
等了十几天,等得都快忘记买了什么东西,快递终于到了。
你一边拆着快递,一边心里美滋滋,感觉自己赚了大便宜。
只是你忘了,这个价格的东西,你本来在平日就可以买得到。只是为了凑这个热闹,你却花了比以往多出五六倍的时间去等待!
双十一,你以为你在薅羊毛?
其实,你才是最大的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