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王先生:
你好啊!
昨晚我失眠了。凌晨2点醒了,翻来覆去的再也睡不着了。在香薰炉里滴了3滴薰衣草精油催眠,没起作用。我在床上扭来扭去,翻过来倒过去的折腾,脑袋也不空闲,一直在想你。只要没有睡着,从早到晚,脑袋里就都是你。有时候睡着了,脑袋里也是你——你跑到了我的梦里。
我常对着你说话,仿佛你就在我身边。
凌晨2点醒来后,我就开始和你说话,不停的说,絮絮叨叨的。你就躺在我旁边。我的身体很热。感觉很不舒服。所以我不停的把手啊脚啊伸到被子外面去。冻冷了冻冰了后又缩回来。
我在和你说你演的舞台剧。这个剧,是每年都演吗?估计是不会到我的城市来的。来老师的剧,演了那么多年,从来也没来过我这个城市。我曾经想要专门飞到北京去看,终于还是没有去。成本太高。虽然一直很向往。来老师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我看过几篇他写的散文,写印度游的,看文章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不错,文笔不错,思想也有。于是才去搜了一下他的剧。很可惜只有几个大城市有,譬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我看着那几个城市的演出信息,想了半年,终是没有成行。
我们这个城市,文化生活确实贫乏。类型很少,数量也不多。一年也就10多场吧。我基本都不放过。上海昆剧团来演出昆曲《临川四梦》,连演4天,我买联票连看了4天。那个时候天天大夜班。为了能看演出,我想尽了所有的办法才把晚上看演出的那几个小时给空了出来。《仓央嘉措》这个舞剧很好,我当时完全被迷住了。话剧很少来。有一些本地剧团的话剧演出,去看过一次后就不想去了。想来是因为以前在人艺看话剧把口味抬高了。我一直觉得,居住在小城市,唯一的缺憾就是文化艺术活动很少,基本上没有。比不上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地方。以前在北京的时候,常去人艺看话剧,有时候还会穿越整个北京城,从西四环跑到东四环去看演出。爱乐乐团在北大和我们学校的演出,安排那么的不同。在我们学校演出演奏的是短曲,独立的曲子,都是《茉莉花》这类的耳熟能详的曲子。在北大是演奏的一整个乐章。我当时看到演出单就有点愤愤不平,认为那是区别对待,而且还有歧视眼光。是认为北大的学生更有能力,更能欣赏吗?
常去人艺看话剧。看完一般都是10点过11点了。那时候地铁10点就停运。我们都是几个人一起合伙打一辆出租车分摊车费。如果自己单独打一辆车,实在是太贵了负担不起。好几次看演出的时候,听说谁谁谁也在观众席。有人在演出结束后守在过道想看一看那些明星,签个名什么的。我从来没那样做过。好像我的同学们也没那样做过。学校也常有一些明星来演讲或演出,我都在活动快结束时离开。因为害怕拥挤的人潮。我在朋友小区的超市里碰到过邬倩倩。我看过她演的《孝庄秘史》。超市不大,因为是白天吧,人很少。我和她在冷柜那里碰到,觉得眼熟。后来又在面包柜那里看到,就想起了她是谁了。结账的时候,又碰到了一起。然后我们前后脚离开超市。
我全程没对她露出任何表情。
我第一次在现场看戏曲,看的是一出现代京剧,改编自郁达夫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是来学校义务演出的。我坐得远,看不到演员的表情,只能看到身段和动作。但是就是那样,我也被迷住了。美!太美了!以前在电视机上看戏曲——都是陪母亲看的——确实没觉得有什么好看的。看现场和看电视,差别太大了。可惜母亲,从来没在现场看过。她只在电视上看过。
一直想看《牡丹亭》。一直没有机会。有一年冬天,北方昆曲团来京演出《牡丹亭》,放了一张小桌子在学校里卖票。《牡丹亭》的票很快就被抢完了。等同学看到后告诉我我再去,已经没有票了。我就买了另外一出戏。工作后,有一年我出差去北京,只呆2天,我就想看看能不能趁机看场演出,不管话剧,舞剧,戏曲,交响乐,画展,都可以。但是时间都对不上。只有一个殿堂版的《牡丹亭》时间能凑上,就像那种旧时家里的堂会,观众就几个人,演员也不是在台上。票价1600。那是2013年。我每个月的工资是2000元。我一直犹豫一直犹豫,最后还是没有能硬下心去看。后来,白先勇先生带着青春版牡丹亭来我们这个城市演出了2天,我上班上得昏天黑地昏昏沉沉的,一直没下楼。等到我下楼在电梯间看到海报,一看时间,刚好过去一天。关于《牡丹亭》的遗憾,就一直留了下来。然后,到了2016年,看到大麦上上海昆剧团要来演出《临川四梦》,我没有一分钟犹豫,立马买了票。演出时间是在2个月后,2个月后我是不是有时间去?我根本没考虑过。
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关键是是否愿意为此不惜一切。
我就这样不停的说不停的说,不停的对你说和你说,当时所说的话,比我现在写的要多得多。一直说到凌晨4点,我还是睡不着。我就开始看书,看到5点,有点困了,就睡了。
7点,我被太阳照醒了。
阳光晃眼。
今天是个好天气。
红阑10.27.
下午散步的时候,突然想到,如果我真的无以为继了,我可以把房子卖了呀。然后去乡下找个农舍住。房子怎么都能卖100万吧,也许还不止。10年生活没问题。我觉得那桶,现在又有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