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Saoirse Ronan的名字,就足以让远离剧院许久的我重新带着兴趣踏进那间小黑屋。
在等待了很久之后,《Lady Bird》总算在HK上映,当然伴随着的还有那个傻傻的译名。
我对这部片的期盼是很高的,以至于在看了前面二三十分钟后我开始感觉到了一点失望,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地吸引我。但一直看下去后,我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平淡和琐碎,才能感受真实的影子,才有不平凡的成长。
青春叛逆的题材,看得越多,麻木感也越强,共鸣度也越低。套路,尤其是小套路,重复的越多,感觉流失得也越大。《Lady Bird》中的大部分段落,其实也略属老套,但老套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真实。假如在重复多见的剧情中,存在着一个合适的闪光点,那么画龙点睛的效果就很有可能出现,哪怕亮点只有一个,哪怕只有几秒。
这部电影对于我的闪光点就是:女主在电脑上查完录取结果以后,像个不顾一切的疯子,愤怒地对身边的人恶语相向。这跟整部戏其他地方的争吵不同,后者是矛盾冲突的日常,而前者,是矛盾积累后爆发的结果。明知恶毒的话语会伤害亲人,却反而更加加重语气地说出那些话,这种不成熟,是我以前做过,而且是做过很多次的事,所以这一幕的情感爆发也成为了我最感同身受的闪光点,而在这一点闪光的映照下,之前几十分钟的琐碎突然变成了无与伦比的真实,平淡的细节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曾经也像那样,那就是青春,那就是我。
虽然男生跟女生的状态还是有所区别,但在成长的某一个部分,也许人人都是一样的吧。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处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在母亲知道女儿瞒着她,母女矛盾最大化的时候。也许真的是生气到了极点,才会让平时对女儿唠叨不止,严厉管教的母亲变得沉默不语;也许是最亲的人在自己焦急的不断道歉和请求之下仍然对自己视而不见,才会让女儿感受到失去的恐惧。影片这一段只用了中景,没有特写,但是表演很到位,也让影片此前的部分都为此而成了铺垫。
影片的结尾让我联想到《Brooklyn》中女主背井离乡后第一次收到家里的信时痛哭的情景。相同的演员,相似的情节,却有不太一样的感动。
"What's your name?"
"Christine, my name is Christine."
也许这就是成长了吧。
最后.......Ronan大妈快拿奥斯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