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5岁的儿子最近几天有些情绪敏感,和我的相处中频繁用哭来表达不满,承包了最近差不多2年的泪水量吧。(打脸的是,上周幼儿园老师做园访,我还认真在调查表上写上了孩子的优点: 在各种场景下孩子情绪稳定,通情达理,有契约精神等)
他的哭泣成功的引起了我当时的积极关注(第一时间深情拥抱、引导他陈述事情经过、证实感受、共情)和事后反思: 1. 在教育孩子和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存在两套标准的行为,譬如孩子昨天哭着控诉我逗他玩时的夸张表情和肢体接触是不对的(我愕然,我印象中的他曾是喜欢我这样逗他的),要我换以拥抱代替。我告诉他拥抱是表达爱,而这些动作是逗他玩--另一种爱的表达时,他反问我: “那为什么有一天在幼儿园门口我追着XX(他幼儿园同学)这样逗他玩时,你说那样不对,喜欢别人可以以握手,拥抱表示?”我才联接到: 是有这么一事。(我的初衷是担心他掌握不好分寸无意伤到别的孩子)他说的一点不假。你看,我以大人的姿态戏虐他,却不允许他同样的行为和同学互动。或者潜意识里,我也觉得自己的逗乐方式并不高雅,想让孩子的表现更为文明一些。孩子继续说:“你这样我都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了…… ”对此,我只想说,妈妈错了,我改--1.孩子大了,亲子相处模式上需要更新换代。2.孩子具备记录仪的功能,大人所说所做会被他真实记录并不定时回放。为此,为人父母需修炼: 谨言慎行,做我所说,说我所做。
2.由外显看内在: 孩子为什么这几天忽然情绪敏感脆弱?为什么是孩子哭了才得到积极关注,孩子没哭时他娘我在做什么?片段回放,意识到这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差不多是一个原因-−这些天对孩子的有效陪伴少了,走心类的互动太少,没有满足孩子心理营养之感受爱的需求。--我最近受制于本周末的一场活动组织和本月中下旬的一场考试,处于一种有形无形的压力笼罩中,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也没有放空自己投入他的情境,而是发号施令表达我,机械空洞敷衍他的模式居多。而孩子的灵性能巧妙的捕捉到这一点--他无法准确细微地说出到底哪里不对劲,但是他感受到的爱确实减少了。对此,我想说,妈妈错了,我改--人生如戏,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多个角色,要想扮演好,就要先树清每个角色特征,分清哪个角色做哪些事,而哪个时间段该哪个角色上场。问自己: 妈妈这个角色,不是一直以来都是我最为敬畏并立志用一生修为来扮演好的一角吗?怎么会仅因为个人工作压力就影响到它了呢?
于2017.11.6凌晨2点至4点(凌晨醒来的失眠时刻)未完待续。
3.再看自己: 为活动和考试忧心,背后透露出了什么信息--对将要开展的活动所要具备的专项能力不足。一个3岁的孩子可能会为了得不到一件心仪的玩具而躺地痛哭,但13岁的孩子绝不会这么做,她所面临的难题会更多更大,但她的行为不会更甚,反而很多能被巧妙解决。因为,智慧在增长,能力在增加。正所谓: 智慧不增,烦恼不减。困扰我们的永远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认知引起的情绪。所以,直面事件,拥抱情绪,转脸提高认知也许才是我们幸福追求路上的正确打开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