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被书名吸引的,我也有内心里想要越过的“那座山“。
这本书的作者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师从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时。我内心里莫名升起相信,相信这本书可以给到我心灵创伤的治愈。
我曾阅读过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也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的这本书曾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超过1200万册。他所创立的“意义治疗”和“存在分析”命名的心理治疗是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67岁的时候还学习驾驶飞机,80岁登上阿尔卑斯山。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在2017年1月,那时候我正遭遇人生中一个很大的困境,我从书中学习到“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有意义”,我选择相信发生一切的“意义”。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刻,“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就从这本书里我认识到了“选择的自由”,这对当时处在困境的我,还有现在疫情下的我们都有着很特别的意义。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脑子里突然闪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些画面,外面的“不可控”力量可能会剥夺我们的自由,但我们的内在的自由是无法被剥夺的,刻在脑子里的想法是任何人任何力量也无法拿走的。
我愿意相信在生命的这个阶段遇到《越过内心的那座山》是有特别意义的。书中有一段很赞同,“除非我们准备好了,否则不要改变。改变就是要打破那些不再对我们有益的习惯和模式。如果你想让自己生活的改变有意义,那就不要简单地放弃一个功能失调的习惯或信念,而是要用更健康的习惯或信念替代它。你要找到一支飞向目标的箭,让它带着你前行。在你踏上旅途时,重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从哪里获得自由,还包括你想自由地去做什么或成为什么。”
作者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是一位女性,50岁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94岁仍以旺盛、坚韧的生命力从事着助人工作,并坚持写作至今。就她本身的经历对我的心灵而言就有很大的震撼,我看到了一位前行的榜样,我借由她看到了我生命里更多的“可能性”。在本书中,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讲述她疗愈自己刻骨创作和打开无数来访者心灵枷锁的事情。女性的温柔和韧性在作者的描述的人生经验和助人经历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获得自由的关键是不断成为真正的自己。”
书中共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讲述了一种心智牢笼。包括“受害者心态型牢笼”、“逃避型牢笼”、“自我忽视型牢笼”、“秘密型牢笼”、“内疚和羞耻型牢笼”、“未解决的悲伤型牢笼”、“僵化思维型牢笼”、“怨恨型牢笼”、“恐惧型牢笼”、“评判型牢笼”、“绝望型牢笼”和“不宽恕型牢笼”。
我每阅读一个章节,都像是找到了“一支飞向目标的箭”,带我更靠近真正的自己,带我离自由更近。正如作者在序言部分里说的,“当你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你并不是成为新的自己,而是成为那个独一无二、钻石般珍贵、永远不再被封存埋没、永远不用被替代的自己。”
是啊,到目前为止那些曾发生在我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我选择的结果,都重要、都有用、都是有意义的,我选择接纳一切的发生,我没必要因为羞愧去逃避,没必要因怨恨、恐惧而抛弃,我愿意选择正视它们,忠诚于真实的我自己。
“苦难是人生的常态,而受害者心态则可以选择。”
我曾被困在“受害者心态”里无法自拔,尤其是当我父母离婚后又陷入财务危机时。我当时就一直被困在“为什么是我?”里,我疯狂地找原因,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我不够乖?是不是我不够优秀?我把一切的原因都往自己的身上找,然而筋疲力尽也没有找到所以然。最后我当下的生活却被搅得一团糟。
当我们询问“为什么是我?”时,我们正在陷入责备某人、某事、甚至自己的心境之中。
为什么不能发生在你身上呢?
走出受害者心态的方法是换成“幸存者心态“,问题改为“现在怎么样了?”无论发生什么,都以平和的胸襟去面对。当你停止对抗,你就获得了更多的精力和想象力去着手弄清楚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想朝着哪里前进。
这的确是很好的方法,不再困于头脑里的“我不能做什么”或“我没有做什么”,回到当下思考我可以做什么,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朝着想要的未来去行动。
“去感受自己,才能治愈自己。”
我有过很可怕的一直在逃避的情绪,我把自己送进去了“逃避型牢笼”。
我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总吵架,他们也时常把“离婚”挂在嘴边,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不是很有安全感的环境里,我不知道哪天父母是不是就会分道扬镳,而我就会变成单亲家庭的孩子,甚至也有可能父母都不要我。我拼命地表现得很乖很听话很优秀,我尽我一切的力量是讨好父母,希望他们看见我,因为我不要吵架更不要离婚。当然最后事于愿违,他们最后还是分开了。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不够好”和“被抛弃”后的愤怒及委屈的情绪。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把那些情绪掩盖起来,我当作一切都没有发生。我强迫自己不去想、不触碰、不面对,我认为那样的情绪代表着我软弱,代表着我不善良,我无法面对我是一个家庭不完整的孩子,一直以来那么追求优秀的我无法面对“我不够好”的情绪。
“只要你在逃避自己的感受,你就是在否定现实。感受就只是感受,它不能决定你是谁。”
当我愿意正视那些一直在逃避的愤怒和委屈,我真正接受了父母的不合,我也真正与那些情绪和解,以及与父母和解。父母发生的事情不能定义我,他们是他们,我是我。即便我是他们的孩子,我传承了他们的基因,但我依旧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是我,我可以定义我是谁,我要活成什么样。当允许自己产生各种感受,并允许那些感受贯穿和流经自己,这也是将自己从“逃避型牢笼”里释放出来的方法。
“你拥有别人永远不会拥有的东西,那就是你的一生。”
我有一个很严厉的父亲,从小到大的很多事情我都没有自主权。我也是家中的长女,后面有一个小我好几岁的弟弟。书中有位来访者说,“因为我的弟弟小时候总是闯祸,所以我就表现得很得体,做个乖乖女,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关注。”
我也是乖乖女,听话是我唯一的标签。为了获得关注,为了尽我所能维持家庭的平衡,讨好父母,我不自觉选择忽视了自己,把自己关进了“自我忽视型牢笼”。
一旦进入了“自我忽视型牢笼”,真的很容易为他人而活、讨好他人而经常忽视自己,但一个常常忽视自己、不关注自己、不爱自己的人是得不到爱的。这样的一个人也给不了她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她也不会有爱的能力。这个真相真的很残忍。
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打破放弃自己的旧习惯“。开始关注和了解自己吧,开始欣赏和认可自己吧。
我就是从每天夸自己开始,认真的观察自己、倾听自己,慢慢改变忽视自己的习惯,把自己从这个牢笼里释放出来的。
“除了你自己,没人会拒绝你。”
“愧疚和羞耻感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我们的内在。”
每个人或许多多少少都有些完美情结。或许因为父母感情不合,反而让我在关系里会有些追求完美甚至苛刻。
我有个固有的观念,这也是后来我不断觉察才发现的,那就是“优秀的人才值得拥有美好的关系。”然后我就进入了不断追求优秀的路上,但反而一直受挫。我并没有真正认识我自己,我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而只是想靠一些成就和良好表现摆脱羞耻感。可能因为原生家庭的创伤,我交出了自己力量而让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
“自由取决于接纳我们不完美的整体,放弃对完美的苛求。”
我认识到不完美才是真实的,我选择对自己诚实,当我愿意进一步倾听自己、关注自己、觉知自己,调整我关注的方向,我开始爱自己,一点点拿回内在的力量之后,我拿回了定义自己的力量。
原来,爱自己是让自己变得完整、健康和快乐的基础呀。
“你能渐渐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以及以前无法接受的痛苦,你可以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失去了什么上,而是放在还剩下什么上,把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当作一份礼物,去拥抱自己拥有的那些珍宝。”
我最喜欢书中的这段话,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最爱的生命状态——“把一切的发生当作礼物。”
正如伊迪丝所说,自由的基础是具备选择的力量,而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回应我们的遭遇。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 的,我们就能解救自己,让心灵得到自由。
选择用爱和感恩的方式,就是把一切的发生当作礼物的方式呀。
最后祝福你我都活出真正的自己,获得全然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