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北方人眼中的南方,南方人眼中的北方。
陕南是多山的,也是多水的。陕南的山河充满着故事,有着不一样的故乡味道。
“两山夹一川”是陕南典型的地理特征,两山便是秦岭和巴山,一川则是由于汉江从境内流过而形成的。
在这里还是要介绍我的故乡安康。
汉江可谓安康人的“母亲河,”她从安康几个主要的县区经过,养育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汉江是安康市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流经安康主城区,将其分为江南和江北两部分。
我的高中母校便以江北命名,在内心深处,对江北有着特殊的感情。高中校园的大门直面汉江,给人以恢弘气势之感,每每站在那里,眺望向东奔流而去的汉江,仿佛看到了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汉江公园是周边人休闲健身的主要场所,沿着汉江两岸公园足足有几公里,每天清晨,走在江边通往校园的路途当中时,总会看到很多三三两两的老人,一边低声谈论着生活琐事,一边快步沿着江边走去。记忆最深的是一些老人跑完步总会向江对岸吼上几嗓子,对岸也会吼上几声作为回应,我想这恐怕也是安康人因江而产生的特殊情怀。
每到周末,为了放松身体,早晨都会早早起来,约上几个小伙伴,从校门口一直跑到汉江三桥,然后折返,跑完后总会去江边的草地上坐坐,聊聊自己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腿脚有些麻木时站起来向江里扔几块石头。
江边的草地上经常有一位老人放牛,十几头牛在江边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与滨江大道旁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安康这样的城市才会有的,是“宜居小城”的鲜明写照。
临近毕业之际,我们成群结队在江边合影,或背对汉江展示自己个人的风采照,或站在一头牛儿的旁边,留下难忘的瞬间。总之,江边留下了高中三年青春的记忆。
关于汉江,我曾经听父亲讲过这样一个传说:他说这里曾经是东海,安康这座城市是由海填起来的,海底压着东海老龙王,老龙王的脖子上拴着一根很粗的铁链,每当龙王发怒时,汉江总会发大水,水淹城区。安康主城区之所以不能盖过高的楼,是因为下面全是沙子,根基不稳固。
传说是动听的,但当然没有真实的可能性。我曾经学地理时思考过安康城区平原的形成原因。它是由江水冲积而形成的小平原,江水猛冲北岸,回溯至南岸,沧海桑田,逐渐形成了南岸的平原,城市因此在江南兴起。
如今的月河川道之所以可以推动它的城市化发展,建立诸如高新区和恒口新区,就因为它是曾经的汉江故道,因此而形成的小平原地带。平原地带对安康来说是寸头寸金的,这无疑对安康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谈到河,自然不能少了山。
山是陕南的一种符号,往大了说有秦岭和巴山,往小了说有数不清的无名之山。
山与安康结下了不解之缘,水绕山过,山绕城转,山山水水,在安康人的脑海中留下永久的记忆。
我是恨过山的。回家要从西安到达安康,必须穿越茫茫的秦岭山脉,几个小时的车途中,车辆多在隧道中穿行,经历过一次是新鲜的,经历多了使人感到厌烦,甚至手机连信号也没有。
南边的巴山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李白的《蜀道难》将其描述的淋漓尽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安康被这两大山脉无情阻隔了,交通闭塞,经济社会难以发展,汉江是唯一与外界进行接触的天然良道。
直到建国后,襄渝线、西康线和阳安线三条铁路的建成,安康与外界的接触才频繁起来。当然,今天的安康与以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山也养育了安康人。安康的多数农田依山而建,山里人家世代在这里耕作,死后也长眠在这里,人与山融为一体。这里的林木资源丰富,安康人也发展起了现代化的林木经济。青山绿水,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自然之美。
山与河是安康的骨架,没有山河,自然也就没有安康。
今天的陕南儿女正从这里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是我们永远的记忆。当思乡情起,自然要一遍一遍回味这山河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