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爸妈就是我的一片天,在我的眼中,妈妈漂亮、温柔,而爸爸强壮、包容对我各种疼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觉得我和他们之间的代沟之大。我爱他们,但是这种爱好像少了点什么。
我出生在山西,大学的时候来到了长沙,毕业后在这边扎了根。后来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刚开始也会觉得心酸,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我竟觉得离家远也蛮好。因为这种距离让我远离了爸妈之间生活的琐碎。
男性和女性不同,男性的理性脑较为发达,他们不怎么擅长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我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什么事情都不喜欢说出来,这让敏感、多疑的妈妈很不舒服。于是,翻爸爸的手机等等,让她逐渐成为了爸爸眼中一个不可理喻的女人。一个想逃,一个紧抓不放,在这场拉锯战中,作为旁观者的我都觉得辛苦,何况是身处其中的两个人。难道,人就不能逃离这种宿命?
我曾试着改变爸妈,影响爸妈,但是我发现很难。妈妈很固执,爸爸同样也很固执。妈妈总是指责爸爸不关心她,总是怀疑他,而爸爸总觉得妈妈无可救药,脑子有毛病。虽然吵过后还是正常生活,但是这种争吵是很耗费心力的,感情早已被消耗殆尽。似乎一辈子就这样了,改变是不太可能的。直到这两天,在带班关系营的过程当中,我看到了希望。每个家庭的不幸是相似的,一个不幸福的婚姻背后都有一个固执、哀怨的妻子。幸运的是,我的学员和我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妈妈。不同的是,这个学员,比我更有耐心。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乔哈里视窗,分为四个象限,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公开区;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隐藏区;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的盲区,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未知区。在航线上我们总会布置这样的作业给到学员去完成,我每次都推动学员去做了,唯独自己没做。恰巧一个学员特别有心,他把这个作业发给了自己的妈妈。刚开始,妈妈是非常抵触的,从他和妈妈的聊天记录看得出妈妈的情绪很大,但是在他一步步的引导下,妈妈看到了她自己的盲区,而这些盲区都是来自于她的孩子,她的朋友,她的亲人给她的肯定与赞美。对话的最后,看得出妈妈的释然,好像一个紧紧绷着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通过学员的分享,我感触特别深,我总是会很用力的在推动他人,帮助他人,却从未在家人身上用心,而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有可能帮助到我的亲人。为什么我没想到呢?归根结底是对家人的不信任,不相信他们会改变。写到这里,觉得自己特别失职,爸妈用了那么多的心力来抚养我长大,而我却不愿意付出一点点,真的很惭愧。认知行为疗法中提到思维的改变会引发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又会进一步改变我们的认知。所以我们可以从思维或者行为两个方面推动改变的发生。上述学员恰好应用了认知改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