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写的稿子,编辑点评过于口语化,事实的确如此,写稿时就察觉自己的文字不精简,大量出现“然后”、“原来”、“因为”、“的”这类词,也不太懂处理那些“...时候”,"当..."。
待到被人点出来,自己无意识中也注意到了他人的写法,反思他们怎么就没有这些词呢?字少言简,却又精准表达。
待注意到这方面的技巧时,对《有道》一书的喜爱,又多了一个方向:文笔简练、生动,代入感很强
看《有道》一书,就像在看电影一样,每读一句话脑海都会冒出一个场景,只字逐句的读,生怕错过一个了潜在关键。
读着《道君》,场景顺着角色所在、所思、所看在不停切换,时而在对话中插入角色所思;时而将角色置身于宏大背景,呈现角色的当前状态;时而站在其他角色的角度来补充对特定角色的另一面描述;时而透过角色所关注展现周边场景。比如
“坐在轮椅的蒙山鸣嗅着烧焦的尸臭味,看着山谷中的惨像,面无表情,谁也不知道沐浴在夕阳光辉下的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寥寥几句话,恢弘的大场景就在几个场景切换下呈现出来,而且焦点都集中特定人物上。
“蒙山鸣坐在轮椅上嗅着烧焦的尸臭味”不一样吗?不一样,蒙山鸣才是重点,而不是坐轮椅这个状态,一进场景就只看到轮椅,交代了这是个残废的人,这是谁?读者心里打了个问号,文字很快就给了答案:关键人物(蒙山鸣),在干什么呢?场景切换到鼻子的动作(嗅着),有什么值得嗅的?拓展的全局场景(山谷惨状和山上之人)回答了原因,再从全局聚焦回关键人物(面无表情),再进入人物的心理活动(不知道想什么)
读着老跃的书,在不知觉间就被吸引进去,老跃借局部镜头让读者猜测这是谁?透过人物的关注点(嗅着),再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去思考发生什么事,借以展现全局场景(山上的人看山谷的惨状),由全局场景又带出疑问,蒙山鸣会如何想,这种描述手法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读者就像置身在现场一般。
老跃太牛了,昨晚《有道》一书终于有了首个黄金盟,恭喜!貌似这个月要爆十几更了,身体保重,哈哈。
这个时代,有才的人会有出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