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周的内容继续说。
一个共和国的诞生
之前小岛上虽然有经济发展,但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因此会产生一些误解而无法调节,也没有共同防御体系。
所以,政府产生了,还有军队、法院等机构,为了维持运转而需要的资金由民众上缴,也就是税金。
宪法约束政府权利,限制其行为;
这章最后一段“我们渴望消除经济紧缩带来的痛苦,但是我们忘记了自由本身就是有风险的。如果政府有责任消除一切痛苦,那么就没有认识自由的。无法自由的失败,也就无法自由的成功”
这里的经济紧缩应该是指米国放弃复本位而采取金本位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货紧缩,《货币的祸害》一书中把那个时期的货币政策和政治因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政府职能转变
在作者看来,由于政治家的贪婪欲望,希望建造更多的设施满足民众以提高自己当选的希望,而开始发行纸币“鱼邦储备券”,用这种纸币可以去银行自由兑换政府存储的鱼。这样一来,流通货币慢慢成为一种信用货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其价值是由政府法定的。但是由于纸币的制造比捕鱼容易的多,因此鱼邦储备券可以兑换的真鱼的数量会随着纸币的增多而越来越少。这时候可以怎么做呢?就是降低鱼邦储备券可以兑换真鱼的含金量。小岛上的科学家用鱼骨和残骸制造完整的但更小的真鱼的做法,类似实物货币本位的时代降低硬币中金银的含量来制造更多的货币一样,也类似通过新技术提炼含金量较低的金矿来增加金币的供应量一样。看上去,市面上的钱越来越多了,但其实真正的购买力在不断降低。
而这里发行货币的鱼联邦银行其对应的就是美联储。成立美联储的最初目的是形成“弹性货币供应‘。当时的设想是:美联储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的情况,扩大或收紧货币流通。设计者以为这样可以让物价保持平稳,不受繁荣或萧条的影响。作者把通货膨胀的责任归咎到政府身上。
不断缩水的鱼就像货币一样
因为纸币的发行越来越多,而真正的鱼并没有同步的增加,导致纸币的价值越来越低,要花比之前更多的纸币才能得到相等数量但质量下降的真鱼。而为了提振经济和补贴穷人,只能更多的发行纸币。
作者认为膨胀的不是价格,而是货币的供应。货币的供应量如果和真鱼的供应同时增加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货币供应远大于后者的时候,及时经济并不好,价格也不会因为民众需求的减少而下降,反而有可能增加。作者认为经济不好的时候就应该是无价下跌,从而淘汰不必要的产能,把无价调低到符合内在供求关系的水平。但是,目前许多政府对待经济衰退的本能反应是造更多的钱币,以刺激消费,维持低失业率。因为人们失业后需求减少,价格会下降。但是作者认为,人们失业的时候,供应便会减少,而物质匮乏会导致价格上涨。如果投入更多的货币,必然会导致价格飞涨。
对于这一点,自己是有疑问的。投入更多的货币并不是直接到民众手上,而是在银行,掌握生产要素的人获得低利率贷款,然后投入生产,可以维持较低的价格,从而使人们以稳定的价格购买一些产品。还有,失业使得供应和需求同时减少,究竟是上涨还是下跌恐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简单的下结论恐怕不是正确方式。
中岛帝国,远方的生命线
中岛帝国在小岛发生危机的时候满载真鱼来和小岛做交易。小岛付给中岛帝国他们的纸币以获取真鱼,而中岛帝国又拿着得到的纸币买小岛的商品,剩余的纸币再存到小岛的鱼联邦银行赚取利息。
因为这样的交易,小岛获得真鱼,中岛帝国获得需要的产品,两个国家都发展各自的经济,不同的是中岛帝国的人生产小岛需要的产品赚取鱼联邦储备券。
因为交易都是用小岛上的货币,那么中岛帝国就必须常备一部分鱼联邦储备券,而且是存在小岛的鱼联邦储备银行中,这部分储备券是中岛帝国的真鱼换来的,所以,小岛的鱼联邦储备银行中永远有一部分来自中岛帝国的鱼,因此他们就可以不必担心鱼被吃完的那天,不止有中岛帝国,还有很多国家也是同样的方式,那么小岛联邦储备银行也就可以印发更多的货币。
如果中岛帝国的鱼涨价了,那么小岛可兑换的货币就会减少,这对双方都是一种博弈,涨太多的话,中岛帝国能兑换的小岛货币会变多,小岛的同样数量的货币获得的真鱼也会减少;但是贬值太多的话,中岛帝国能兑换的小岛货币会变少,不能获得更多小岛商品,而小岛则可以获得更多的真鱼。
但在作者看来,区别在于中岛帝国能够自己生产真鱼,而小岛则需要借助中岛帝国的力量,因此一旦中岛帝国决定不再与小岛进行贸易而要求归还真鱼并加上利息的时候,小岛就无能为力了。
服务业是如何崛起的
生产力的提高,机器代替了大量的人工,以及贸易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人工价格更低的地区,因此需要从事制造业等第一第二产业的人越来越少,而人们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需要消费的地方也逐渐增多,餐饮和娱乐的发展使得服务行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作者把小岛服务业的崛起大部分归因于其制造业向中岛帝国的转移。进而谈到货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作用。为了更多的出口,可能会出现使其货币贬值的做法,但这样又会伤害进口贸易,为了弥补这种差异,可能就需要国内一部分人从事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其结果可能是该行业商品的价格高于世界平均价格,为了保持平衡则很可能征收关税来抹平差距,因此会导致走私,以及国内消费者并不能以最优的性价比获得商品,这对于供应方和需求方都是一种伤害。但是如果能因此刺激国内该行业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取得突破进而获得比较优势从而降低成本,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鱼本位”的破灭
由于其他岛屿的人慢慢怀疑联邦储备券的价值,于是开始把手中的债券兑换成真鱼,导致小岛又开始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恶化。为了不让小岛上的自己人受苦,那就只能厚着脸皮关闭银行,不再接受联邦储备券兑换真鱼,也就是说,货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能够兑换多少真鱼,它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将只由对方想交换的商品价值决定。只有小岛保有经济和军事大国的地位,鱼联邦储备券才有价值。
由于纸币和鱼价值的脱钩,导致纸币的价值一落千丈,但好在慢慢趋于稳定,大家也都习惯用纸币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了。
这个应该对应于金本位货币体系的破灭,现在流行的货币都可以基本等同于一种信用,一种可能永不兑现的信用,每一张纸币都对应着国库里的一定价值的黄金,但是这种对应可能是永远不会兑现的。这让我想到《人类简史》中作者把诸多事物例如品牌都归因于人类对于自己想象的信仰,这里的货币,虽然头上有着“法定”的帽子,但如果人们对它失去信心,就会成为一堆废纸。
棚屋价格是如何涨上去的,以及经济是如何崩溃的
之前小岛的棚屋价格并不高,但是因为银行想寻求一个稳妥的项目,认为棚屋是一个低风险贷款的理想对象。因为棚屋几乎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而即使最后贷款无法还上,可以将棚屋回收再售出,甚至可能获得更高的利益。
一开始的贷款只给信誉良好的人,但是由于政府扶持,成立“两棚”担保,贷款利率下降,因为利率可以看做是未来价值的折现,所以利率越低,现价也就会越高,因此部分刺激房价升高,加上供不应求以及中岛帝国的加入,导致房价进一步升高。后来即使信誉不好的人也能够获得贷款,再后来,有人用一堆小额贷款换取一份大额贷款进行投资...于是雪球越滚越大,杠杆越加越大,而后违约率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失去房屋,而越来越少的人需要购买房屋,房子降价也卖不出去,资金的周转出现断裂,于是银行倒闭,引发经济危机。
自己会想,这些钱去了哪里,可能的答案是,这里根本没有钱。因为所有的支付都是以信贷为基础,而并不是全额,当然也不是真正的鱼,而信贷是有利率的,银行也会背上相应的债务,要付给其他银行或者机构利息,因此放贷出去的利息是要更高的。一旦贷款无法归还,其他的债务也就无法清偿,带来的则是一系列连锁反应。但那么庞大的数字最终的真实价值有可能只是一套房子,人们最终玩的是一场数字游戏,但这些数字凭空消失之后是失业、购买力下降等等真实的反应。
为了提振经济,只好再加入数字——印钱。降低利率,放贷给银行和机构,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稳定市场。当然,还可以发行国债,把债务分摊给民众和其他小岛,再用这些货币购买真正的东西,推动供给和需求,发展经济。
但在作者看来,美国不会一直好运,最终只会有拒绝还债或者通货膨胀两条路可走。
由于小岛经济发展衰退,岛民因为储蓄不够而不愿意消费。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不会因为人们的消费而增长,而是经济增长带动人们的消费。但是小岛经济学家不这么认为,转而背负更多债务,进行经济刺激。
棚屋市场的崩溃在其他小岛也重演了,其中朱特尼亚小岛最为严重,最后,一个名为IMF的组织成立了,他们从朱特尼亚小岛撤出了所有的鱼,而转存到联邦储备银行,因此,小岛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是小岛上的居民仍然谨慎小心不愿消费,导致商品价格下跌,从而通货紧缩。
“定量鱼券”的方案被提出,通过对某行业的投资注入鱼券,买进拖欠的贷款,重新投资岌岌可危的企业。
不过,作者认为,增加货币供应量固然会鼓励人们消费,但对扩大需求毫无裨益,而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量化宽松带来的效果是短期的,一旦停止,经济泡沫就会浮出,因为不过是用一种债务替代了另一种债务,并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真正的鱼。
最后的结局
书中最后的结局,是小岛因为债台高筑并且没有了真正的鱼而崩溃,而中岛帝国因为知道如何捕鱼如何生产,成为最后的赢家。
总结
这本书的比喻虽然浅显易懂,但是要搞清楚背后的经济原理和逻辑,自己认为还是需要花很多精力的,而且这仅仅是作者的一家之言。
书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是“鱼”,而对于“鱼”究竟是什么,我还有疑问,在看书的过程中,有时候觉得是“黄金”,有时候觉得是实际购买力,有时候又觉得是“一揽子商品”,或者是现金的实际价值?而且这些故事还穿插一些米国的历史和政治,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话,恐怕也不太好理解。
不过,认真看一本没有完全理解的书还是好过以自己直觉式的思维惯性错误解读一些事情,可能过段时间回来再看,就明白其中不解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