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叩门,才是阅读的正确姿势
一个日本学者在他的著作《阅读的力量》中,说他要求他的学生,每学年和导师的面谈,一定要独自前往。为什么呢?
因为众人一起、有了同伴,在心理上就会彼此依赖、降低自己的责任感。试想一个学生,面对自己敬畏的老师,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独自叩开老师办公室的门,和老师面谈。和老师一对一的面谈,学生紧张的聆听,老师的教导是给你一个人的,这个过程是一种训练。
其实,我们的阅读也是如此。即使大家同读一个专业,我们面对书籍本身,也是一对一的主动领会与思考。读书时有了独自叩门的勇气,才可能克服惰性,有深入思考的意愿与能力。
只有深入其中,才可能有那么一瞬,你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刻骨铭心的感受。那么你从同样的书中得到的,才可能比别人更深,你的学习能力才会比别人更强。
独自叩门的勇气和能力,不是成年后一蹴而就的。它的训练,起源于幼年,有乐于和书亲近的情怀,还要有在书中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为什么对于有些人来说,看书是一种自然的行为,不需要克服惰性,不需要团体支持,就是拿了书,旁人看来很深奥的理论,他也读得自得其乐?
为什么有些人,从买来书开始读,那么兴师动众,写计划,参加共读团体,还要准备好笔记写反思,最后折腾一通,最后把书束之高阁?
这两种人差的就是从小独自叩门的训练,当这勇气和能力成为一种习惯,读书,深入地读,有效地读,就不再成为困扰你的问题了。
童书,是成年之前最好的训练
目前,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孩子来说,读书最可怕的“敌人”就是电子产品。
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的一面》中这样写:
“我的思考方式和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读一本书或者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经数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如今不再如此,往往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
读长篇的文章或书籍,需要主动“深入”的能力;而电子产品,音频视频是让受众被动接受;微博、微信,虽然也是文字,但只需要阅读者跳读与选择。
用电子产品,“专注”的特征根本没有得到训练,甚至成人都会因此退化。更不要说难以摒弃电子产品的孩子了,可能因为家长的疏忽在成长的最初就没有得到“专注”的训练。
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当今家长的座右铭,提到“训练”这个词语,让所有家长心头一紧,准备好以奋斗的决心和方式投入对孩子的读书训练。
其实真的不用这样紧张。在孩子的眼里,特别是婴幼儿的眼里,书不是用来学习的,书和玩具一样,是用来玩的。引导孩子接近书,不是从一开始就让小不点正襟危坐,好好读书;而是让孩子觉得书是“好玩”的,有意思的,可以接近的。
把一本书拿到一岁左右的孩子眼前,他恐怕开始的是“全武行”呢。抓、捏、扣、咬、尝、拉、踢,这就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可是你该说,这是书呢,怎能这样?
所以啊,家长这个时候的作用是重要的,可以把孩子抱在腿上,温柔地制止宝宝的“暴力行为”,拿起书,翻开,指着书里的图画,讲给孩子听。
有样学样,是孩子的本性,父母这样的示范,就是在告诉孩子,书是用来读的,书要这样来读。有过几次“训练”,孩子自然明白了书的用途。喜欢和书做朋友,接受书的最早熏陶,就是从“小不点”开始的。
如果等到孩子上幼儿园,需要“学点什么”,再把书拿到孩子眼前,那就晚了太多。因为在孩子的印象里,书就成了“高大上”的东西,和“学习”联系起来,恐怕让很多孩子对书这个本该成为终身好伙伴的家伙,即爱又恨,有了一定心理距离。
所以说呢,“读书”从娃娃开始,让孩子亲近书,喜欢书,觉得书里的内容有趣,多早都不为过。
你不可不知的儿童思维发展
“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孩子看的书呗。有的家长说,从小没少给孩子看书,光看画看热闹了,长大还是不爱念书啊。
我们先从儿童读书的能力发展规律开始说说。
最初,孩子是把每一个图片孤立来看,只是看图说话,有什么,是什么;
然后,孩子开始意识到,图片之间是有联系的,是一个整个的故事;
多读几次,还能记背出来个别的字句,甚至背诵出整个故事;
最后,由看图变成渴望自己认识文字,认识了一些汉字,还喜欢从别的地方,如其他书籍、包装、广告等地方,找到这些字
这些过程,有些会穿插进行,总的来说,这个过程中,孩子主动阅读的能力和意识就逐渐增,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你可以检视一下,自己的孩子处于哪个阶段。
当他最开始拿着书又拽又拉的时候,你有没有不再把书给他?
当他拿着一本讲过多遍的书来找你的时候,你有没有厌烦地拒绝?
当他能背出一些字句的时候,你有没有说,“都知道了你自己去看”?
当他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你有没有鼓励他把故事讲给你听?
上面列举的都是些家长“陪读”童书时,容易犯的“错误”。无论是孩子的哪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家长的陪同和有意识的引导,决不能图省事放任自己去“看书”。
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一下这些小问题。
一个小孩子,拿了自己感兴趣的书,翻开一页,是西瓜,他或许就指指嘴,意思示意是可以吃的;也许干脆拿书直接放到脸上,又闻又舔,想要试试和真的西瓜是不是一样。
这些看着好笑的举动,其实都是孩子自己“思考”的体现。他在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分辨这是什么,我要怎样对待它。童书,给了孩子丰富的资料,有探索想象的空间。
孩子喜欢重复的故事,而且常常能从中找到不一样的乐趣。如果一个故事不能再带给他乐趣,那么他自然寻找新的故事。所以即使你很厌烦这个故事,也不要生硬的拒绝。可以在讲过之后,引导他去看类似的故事。
孩子能自己背出一些字句,他已经能够明白文字的意义:说的故事,原来与字是一个意思,而且也能够认识简单的字句。这时他的重复与您的鼓励,都让孩子更加自信,强化“文字”的概念,让孩子有意识做“读”的训练。
讲过故事,把情节顺利梳理出来,不仅会让孩子有时间的先后概念,更是训练他组织能力的好机会,这样的思维训练,聪明的父母怎么会放弃呢?
总之,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从已知推到未知;他有了更多已知的东西,自然会提出更多问题。
观察你家宝宝看书时的反应,关注他幼稚的语言提出的问题,千万不要阻止他发问,更不要呵斥他提出的“怪”问题,这是他对书的内容产生了深入的兴趣。这个时候,你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会让宝宝更独立自信地思考,对书有更多的探索兴趣噢。
陪伴孩子读书,就好像是拉了孩子的手,走到一扇知识宝库大门之前,孩子叩门的勇气和力量,都是之前在你的帮助下获得的。所以,不要轻视了“童书”的力量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