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高晓松这句诗和远方,让多少压抑已久的心,又波涛汹涌,难以平静。生活已经趋于平静稳定的我们,曾经的诗和远方早已化作沉重的房贷和柴米油盐。当结束一天沉重的工作,夜深人静的时候,当周末的早晨,初夏的风透过纱幔吹进房间的时候,那颗向往诗和远方的心,又被撩起:我要一直这样下去吗?我可以有别的选择吗?我可以潇洒的卖了房子和老公浪迹天涯吗?答案往往是,等我安顿好了父母和孩子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什么是安顿好了?等孩子考上大学还是成家立业了?等父母身体完全安好,有可以信任的人照顾了?等到我们不再年轻的时候?心里进入无限的死循环和矛盾中。我该如何生活?
如何平衡眼前的苟且和诗和远方的田野,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既然是课题,先要明确定义。什么是眼前的苟且?什么是诗和远方?
平均每天8~10小时的工作,永远堵车的平均2小时上班车程,回家后收拾小孩捣乱的现场,做饭,洗碗2小时,保证7~8小时的睡眠,周末需要有一天来陪伴孩子和父母,如果非常不幸,周末要加班或者去医院看望老人或者亲人,如果这些是眼前的苟且,一周剩余2*5+14=24小时左右的时间,完全属于自己。
如果说看一场喜欢的电影,吃一顿美食,买几件漂亮的衣服,开着车去兜风,找一片绿地搭帐篷,这些是诗和远方,那每周的剩余24小时我们每天都可以诗和远方。大多数人也已经过着这样的生活。可我们为什么还向往诗和远方呢?因为定义错误。
眼前的苟且也许并非苟且,诗和远方只是一种淡然的心态,并非毫无束缚的自由。我有一个朋友,她是广州某高校的英语老师,做大学老师是她上大学期间自己想去做的事情。她从一个三线城市的师范类院校硕士毕业,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对老师这份工作的热爱,进入了广州某高校。她工作的8小时,对于她来说就是诗和远方。
高晓松曾经描述过他小时候住在清华校园里的情景,并没有去旅行,而是在书的海洋里,不懂的可以去问国家顶级的知识分子,后院的游泳池,从后院可以看到学校的漂亮女孩,这些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就是诗和远方。
我是一名汽车行业的工程师,工作时动则去车间看那些充斥着聚氯乙烯味道的复杂工艺,要么去客户处汇报,承受客户有时非常无理的刁难。在制造行业里,女生穿裙子并不方便。入职的这四年,学生时代如此偏爱裙装的我,工作时间从未穿过裙子。那我的诗和远方在哪里?
我曾经非常迷失,这显然不是我喜欢的工作,那我又该怎么办呢?生在传统家庭里面,结了婚必须买房子,背了十几年的贷款,即将准备生孩子,这些都需要我来做这份不喜欢但收入可以还房贷并且支撑家庭生活开销的工作。没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河南女教师的潇洒,没有高晓松知识分子家庭的氛围,没有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殷实的家庭背景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我有什么呢?
我有一个虽然在还贷款,但是按照我喜欢的样子设计的小家,我有一架自己非常喜欢的电钢琴,我有一个在我还没有起床就帮我做好燕麦加牛奶,煎好鸡蛋做为营养早餐的老公,我有虽然是普通农民,但是身体很好对我很支持的父母,我有每天做好晚饭等我们吃的公公婆婆,我有可以带着家人去外面旅游的假期。当我回到清新美丽的家,当我坐在充满美妙音符的钢琴教室,当我看到精致营养的早餐,当我去探望身体依然棒棒的父母,当我下班回家吃到符合我口味的饭菜,当我带着家人在美丽的海岸边,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我依然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也依然准备生好宝宝后换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我的生活却在一个良性的轨道上往前走。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生活,全部都是诗和远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如果你正好跟我一样,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心里一直有诗和远方,努力摒弃眼前的苟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去力所能及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