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他:“您看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丈说:“(你们这群人)四肢不勤劳,五谷都分不清楚,谁是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里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边。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一行,把这件事讲给他听。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啊。”叫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出门了。子路说:“不出仕做官不合乎义。既然长幼间的关系不可废弃,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更重要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出仕做官,只是为了推行大义。至于理想的政道行不通,其实早就知道了。”
知识点:
我们出来做事、做官,不是为了个人自己,而是为了推行道义,这是儒家所提倡的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这是初心,至于行得通行不通,不在话下。其实我们是心里早有精神准备的。但只要有可能,我们都会勉力去做,不会只顾个人洁身自好,隐居山野。
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隐逸于世间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这就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经过考虑,也就是这样子吧。”
18.9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táo)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鲁国的太师叫挚的到齐国去了,二饭的乐师叫干的到楚国去了,三饭的乐师叫缭的到蔡国去了,四饭的乐师叫缺的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一带,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一带,乐队少师叫阳的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18.10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不忠不孝,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18.11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guā)。
周代有八个知名的贤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荷蓧丈人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孔子也确实说过自己不懂得种庄稼,不喜欢学生问他庄稼的事。怎么理解这个批评的?
一则说是指老者自己,他在表明,要是自己四肢不劳动,就会造成五谷不分的后果,进而引申为,由于专注于劳动而没有注意到过往的人。
另一则说是,把“不”字看作语气词,并不表示否定,结果还是因老人忙于勤四体、分五谷,而没有注意到哪位是子路的老师。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对夫子等人的批评,因为按孔子的判断,此老者可能是隐士,这类人往往对现实会有自己的看法。别管是哪种情况,我倒更倾向于这句话对我们的警示作用,无论做什么事情,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和理论水平,而且还要“勤四体,分五谷”,要有接地气、察实情的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在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础上,更好地展现自身价值,发挥好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