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来潮,晚上10点多和强哥准备去电影院看电影,当时只有《中国机长》有场次,没多加思索开车直奔电影院。
说实话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部影片是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直到影片结束后看到屏幕介绍才明白。为了更加了解整个事件以及写这篇文章,我查阅了川航514奇迹备降各种相关资料以及视频。
影片是由川航3U8633从重庆飞往拉萨途中,飞机前风挡玻璃破裂脱离情况下,机组人员在面对各种极限挑战后成功备降事件改编而成。整部影片在最大程度上还原真实事件,影片中机组人员的名字大多是真实事件中名字的谐音或微改(机长刘传健,影片刘长健;乘务长毕楠,影片中毕男)。
整部影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几个画面:
第一个画面:影片开头,淳朴的藏族小男孩对机组人员发自内心的道了一声“扎西德勒”,这一声祝福说明了小男孩对飞行人员及这个职业的崇高敬意,也将提示了此次飞行目的地—拉萨。透过小男孩幸福满足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他对回家的渴望,而这架飞机自然而然承载了他的渴望,同样也承载了其他人对目的地的不同的情愫。
第二个画面:飞机在9800m高空飞行,它的风挡玻璃毫无征兆的破裂,机舱与外界相通,副机长上半身被吸出窗外,飞机失去正常的飞行姿态在极速的下降,这是整部影片的高潮部分。当时看这一段时我整个心都揪起来了。
高原高海拔的条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概念,但对我来说是相对熟悉的,因为我研究生的课题就是研究人体在急进高原以后,胃肠道出现的一系列病理胜利变化。当时我们使用低压氧舱模拟高原环境,我们设计的最高海拔高度为6500m,而我们要在海拔3000m 的舱内做实验,我们实验舱上升及下降的速度是10m/min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耳朵鼓膜在低压作用下有一定的受伤,有一段时间听力有些下降,而且会有憋闷感。这还是在海拔3000m 的模拟条件下,与9800m 的高空缺氧,低温(零下40摄氏度),失压(低压)的真实环境相比,人体将会承受怎么样的刺激可想而知。
在这样危机时刻及极其恶劣甚至超越人体极限的环境里,机长的临危不乱,沉着冷静让我为之动容,更牛的是他全程手动控制飞机,并稳住了飞机,带着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成功着陆,这在世界民航史上堪称为奇迹,也将是人类身体极限的一个奇迹。我想正如刘传健机长在采访中所说的,他承载的不仅仅是128个人,更是他们背后的无数家庭,是这种信念,意志力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让他克服极端环境,把飞机安全开回来了,在内心深处为他默默地致敬。
第三个画面:乘务长安抚完情绪激动的乘客后,右手轻轻抚摸食指上戒指,眼神坚定并充满信心。好多人会忽略这一细节,当时镜头在这一瞬间放大。我明白作为专业人员在此危难之际,不管内心多么恐慌,但必须以自信,专业面对自己的乘客,给他们信心和底气。在她转动戒指时我看到了她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是作为人遇到突发事件时本能的恐惧,但更多的是她对自己团队,自己的战友的信任,她相信他们能平安着陆。
我看好多人吐槽说为什么要出现这一镜头,他们觉得在这时摩挲结婚戒指不合理,但我觉得这恰恰是精华所在。因为从女人生来就是感性动物,作为女人在危机时刻,生死存亡之际,情感和家庭就是信念的源泉,就是一切生存的动力,影片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整个影片以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可能是为了影视效果,影片中欧豪饰演的副机长在飞机着陆后,自行出驾驶舱和空姐互动。这一画面以医生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是很不合理的,在那样的条件下心理和生理上都已经达到了人体承受的极限,很少能像影片中一样表现的镇定自若,而我查看了当时的记录,真实事件中副机长直接从机场送到医院。
以上将是我对《中国机长》的观后感,作为医生的我也应该像刘机长所说的“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做一个平凡的人,日复一日地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做到极致,并且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