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效应
“通感效应”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的特性把它与之相关的舞蹈、文学、美术及戏剧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将抽象的听觉艺术转化成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发挥一切意向之间的交错与混合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音乐作品。可以借助视觉、借助语言、借助场景等来发挥“通感效应”。
借助视觉--是指“以图像、画面等方式使音乐成为可观察的形象。”其中卡通片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音画结合体。故事里的人物诙谐、生动,再辅之以形象、立体的音响效果,便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在学唱歌曲《井底的小青蛙》前,我让学生欣赏了卡通片《井底之蛙》,学生在体验了声像的完美结合后,那只“单纯”的小青蛙就在脑海中升成了,从而激发了对歌曲学习的无限兴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带给学生更真实体验。)
借助语言--指的是“以语言文字描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容情节。”比如在歌曲《春天里》的歌唱教学前,我以这首乐曲为背景音乐,缓缓道来:“当春天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万物便宣告了它的苏醒。你看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正悠然自得的飞来,它们左顾右盼,蹦跳雀跃,似乎在欢迎春天的来临。远处的花而竟相开放,树芽也悄悄的探出了它的脑袋……”学生便如痴如醉地进入到了春天的世界,使他们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景有了深刻的理解。
借助场景--是指“像戏剧舞台一样,用简单的道具和人物造型创设故事场景。”比如在欣赏乐曲《在钟表店里》时,我用墙上贴了各种各样的钟表图,有些指针甚至是可以活动的,一旦配上了《在钟表店里》的音乐,学生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非常实用的一种形式,能更容易的使学生进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