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有1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想法。”
婚前,你看他哪儿都好;婚后,他的缺点和恶习就像跳蚤一样,一个个蹦出来,而你对他的柔情与耐性也像青春一般,一丝丝减少。于是你恨恨地问自己:究竟是当初没带眼识人,上了他的当,还是这男人变化太快?
小说《呼吸课》写的就是婚姻的跳蚤,婚姻内部深深的无奈。
玛吉和艾勒这对夫妇要动身去参加一位老友的葬礼。从准备出发开始,两人之间的争吵和冲突不断爆发并逐渐升级。艾勒在每件事情上与玛吉唱反调,玛吉甚至跳车出走了一段时间。几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争吵引发了玛吉的回忆,她想起了自己遇到艾勒前的生活,自己和艾勒的相爱,想起了他们结婚,生子,一起将孩子抚养长大再送走的种种。28年里,他们重复着同样的争吵。同样的指责,同样的怨恨年复一年地被翻出来,没有一件真的被忘记。但同时玛吉也回忆起28年里,他们也重复着同样的玩笑,同样的情话,默契到只要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心照不宣地传达支持和安慰。《呼吸课》以温暖中带着点小伤感的笔调描绘了人到中年家庭的危机、婚姻的缺憾、爱情的无奈。作者写出了普通人婚姻的真谛:无奈与忍耐,粗糙中温情洋溢。
也许婚姻就是这样:经历过种种生活的无奈,偶尔也会迸发出希望的闪电,但最终,还是会归于忍耐。在玛吉的回忆中,艾勒一直是少言寡语,甚至是冷漠的,他不留情面,总是指出自己认为错误的地方;而从艾勒的角度出发,却认为玛吉总想控制一切,想改变别人,让人觉得不舒服。他们夫妻双方有感情,也没有出现第三者,但是总在其他方面出现问题。他们的生活单调古板,琐事缠身时就会对彼此说出不留情面的刻薄话。生活有时让人压抑得忍无可忍,但又必须拿着耐心来挨着。这就是繁琐生活的真实体现。
书中每个角色都是向善的,最后的婚姻结局也并非离散或圆满。这和平常在小说中读到的婚姻中那种无奈的人性纠缠又有所不同。作者在书中塑造了生活的矛盾和沉重,然后又把这些矛盾化解,给了书中的人物一条出路。
过来人会告诉你:相敬如宾才是婚姻中最大的谎言。有吵有闹,有烦有躁,这才是真正的婚姻生活。就像呼吸。呼气,失去;吸气,得到。无论是细碎的家庭生活,还是几乎被遗忘的激情和爱,都在呼吸之间。
而作者可能是想告诉大家,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婚姻不仅是爱情的,也有琐碎的部分。包容和担待是相互的,不是单方无止境的担待包容,也不是纵容。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包括耐心。当一个人的忍耐达到极限,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爆发的结果往往是无法挽回的决绝。在小说中,玛吉的儿子杰西和儿媳菲奥娜的失败婚姻就在于两人都不懂得适可而止。两人在离婚后,玛吉一直想使他们二人复合,因此在这次旅途中,玛吉也抱定了另外一个目的:把菲奥娜和孙女勒罗伊带回家。然而不论她费了多少苦心,最终还是失败了,而导火索,竟然又是艾勒说出了不合时宜的话。可见,在婚姻这场经营中,男人女人都该学着收敛自己,偶尔可以无理取闹一次,但一定要看场合,要懂得适可而止。
故事的结果,无论是谁都以为看到了希望,但实际上仅仅只是希望闪现而已。其实不是玛吉和艾勒甘心过这种庸常的生活,实在是现实生活造成的这种庸常。婚姻就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碰撞磨合成彼此舒服的样子,不仅都生儿育女,忙得忘记计较和得失,在争争吵吵中结成稳固的同盟、一根绳上的蚂蚱、没有血缘的后天亲人。
马斯洛提出每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由此可知,人都有对稳定生活的依赖。家庭对于人来说,是安全的避风港,是人可以满足自己各种层次需要的地方。当一切已经由习惯变成自然的时候,你就不可能没有它的存在。
所谓好的婚姻,不是一辈子不吵架,而是吵架了还能一辈子。真正的生活是琐碎,是忙碌,是烦恼,是平淡,真正的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在《呼吸课》这部小说中,神圣而浪漫美好的爱情被作者化为乌有,但却让人明白了婚姻的真相,作者把这种情怀中十分神圣的东西放逐到当下社会的世俗人生中,还其本真。这个过程完成的其实是对爱情的解构。作者对爱情真理或学问的探讨,完全是世俗人生的或平民化的角度,是过日子的普通人的角度,作品因为真实而放射出无穷的魅力之光。
看完这本书,回归到段子——真正的婚姻是这样的,有时候,你很爱他,有时候真想一枪崩了他。大多数时候,你在买枪了路上碰到了他爱吃的菜,买了菜却忘记了买枪。然后过了几天,特么的还是得买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