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同学会,大学时候的同学都聚在一起。毕业三四年,算是老同学重聚,也让人有很多唏嘘的地方。
A当时在学校里,算是成绩拔尖的人。大学里成绩还能拔尖的人不算多,他就是一个。大概是还保留了中学时候勤奋刻苦的性格特质,为人安静,少与人接触,但是基本上同学之间也是礼貌的。大学期间也没见他怎么参加活动,脑子挺聪明的,就是木讷了些。倒也算是一个安静本分的人。
当时毕业的时候,A顺利拿到一家国企业单位的职位,倒也适合他。什么都不操心,家里也满意。三四年下来,混到了个小中层,不好不坏。几千薪水,没有业绩压力,也不用操心什么。拿社会的话说,一个非常普通的工薪阶层。
记得当时毕业的时候,大多数人对于A进入国有单位还是很羡慕的。
当然,大学里更多的是,大把家庭条件可能不错的,或者活跃在个社团活动的、才艺出类拔萃的,大家都各自去了各自的未来,几年后聚在一起。当年学校里一个成绩一般,家庭背景也算普通的男生,大学时候就喜欢在各类人群之间撺掇,大学里好像到处是他朋友一样。毕业之后进了一家汽车销售,凭借着大学练就的嘴皮子功夫。积累了第一桶金。
拿着第一桶金自己开了个西餐厅,营收还不错,工作倒也没辞,手里的积蓄越来越多,卖车开店几年积累的社会资源不少,听说他准备找几个朋友合伙再开个公司,倒腾一点贸易。
人倒是也越来越精神,走进同学会的时候,直呼认不出。
不过毕业三四年,面前的人熟悉吗?熟悉。
但又总觉得大家哪里不一样了。
01
没有亮剑,不代表没有差距
想到之前知乎上也有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拉大?”
这个问题,应该很多人都会参加一次同学会之后会思考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的重点不在于“差距”两个字,而在于“拉开”两个字。
差距这个东西是社会与生俱来的,差距一直都在那里不增不减,只是学校不是亮剑的地方,谁都无法看出对方真正的实力。你感觉差不多的人,真的只是你的感觉。
学霸考了98分,学神考了100分。学霸以为和学神的差距就只有这两分。学神说:你考98分是实力只有这么多,我考100分是试卷只有这么多分。
在学校的是,差距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彼此上一个班级、同一批老师教、读一样的课本、考一样试,一门成绩一般最多也就差个几十分,看似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实差距很大。有一些同学智力超群,但是看上去只是考试多几分;有一些同学擅长交际,但是看上去只是比较活跃;有一些同学颇有商业头脑,但是看上去只会倒卖点小东西;有一些同学家境非凡,但是看上去也很平常。
这些是生而为人,就与生俱来的。就像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说,“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02
选择才是拉开人与人距离的动力
就像一开篇就提到的,差距不是拉开的,是既定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原本在学校里看似类同的一群人,怎么换了环境之后,这样的差距就被进一步扩大了。
或者说,原本旗鼓相当的一群人,怎么就变得有差距呢?
选择。
当别人在想下班怎么玩的时候,你选择了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学习一门新的技能;
当别人永远在做计划的时候,你选择了先出发试试,这是一种执行力;
当别人为上次失败沮丧的时候,你选择了大不了重头再来;
当别人想放弃的时候,你选择了抱着失望继续向前总会看见希望。
这是一种从心态到学习到执行的全面能力要求,你学会了独处,你知道自己的目标,你知道怎么利用身边的资源和机会,知道利用独处的时间去提升自己,你所走的每一步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你逐渐和周围的人拉开差距。
很多人会以为,决定人一生的,是突然降临的好运,或者是一次足以欢呼喝彩的机会。
其实都不是,决定命运的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大的机会,而是每一分钟里你做的一个微小的选择。所有的差别就只在那一分钟里。
选择去游玩还是学习,选择去享乐还是暂时受苦,选择去承担还是逃避……这些是我们生活中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的事情。
香港有个作家陶杰曾经说过:“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对,就是这样无数个普通的一天,变成你和别人的不同。
所以,差距从来都不该是消除的,而是我们在每天的选择里,如何去减少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差距
坚强、自信、独立
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
无时无刻不绽放最美的一面!喜欢微feizheti 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