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竭尽全力表达了想表达的一切。他的灵魂得到了安抚,生命被赋予了永恒的光芒。
文 | 萧艺语
-1-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这句话出自奥斯卡·王尔德之口,用它来概括《月亮与六便士》再合适不过了。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中年时毅然放弃稳定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从此踏上一条朝圣的道路,不远万里艰难跋涉,从未后悔。
到了四十岁才选择放弃一切,开始追逐梦想,究竟算不算太晚?
斯特里克兰用他的余生写下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成功了。
我想,他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绘画作品被后世追捧,而在于他竭尽全力表达了想表达的一切,表达了他从物质事物上所看到的精神性意义。他的灵魂得到了安抚,生命被赋予了永恒的光芒。
-2-
对于斯特里克兰,我并非绝对崇拜。他无情地背叛了于他有恩的朋友,既不懂得知恩图报,更没有任何恻隐之心。
正如作者所说,“我塑造的是一个残忍、自私、野蛮、好色的人,却把他写成了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但这是事实。”
是的,斯特里克兰虽可恶,但不可否认他的伟大。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他穷困潦倒甚至病入膏肓几乎丧命,最终也是受尽病痛折磨而死。
他完全忘我。即使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仍旧不忘初心。
此外,斯特里克兰还有另一重魅力——其原型是法国知名画家高更。虽不同于真实传记,却代表了他的选择和追逐在现实中是一种可能的存在。
然而这不单单是一部鼓励人们去追逐梦想的作品。它的意义在于引发读者的思考:月亮和六便士,梦想和现实,你究竟想选择哪一个?作出选择后又是否能够承担其带来的后果?
对于心中理想与社会职责的对比和抉择,相信有稍许阅历的人都曾经历过。
作者说,“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渴望一种桀骜不驯的旅程。”
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曾厌倦文明社会的世俗规则?也曾幻想找一处无人的角落,与世隔绝?若果真能自食其力,何尝不是一种悠然自得。
或许很多人都想过,去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或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山谷,四周是不知名的树木环绕,寂静无声。但是我们毕竟有太多无法挣脱的责任和枷锁,同时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来承担后果。
所以当读完斯特里克兰的故事后,深深被他的精神折服,灵魂也似乎跟随着他的脚步得到释放。
这便是好书的魅力所在了,带领我们体会别样的人生,并引发人们对内心的拷问。
-3-
读书的过程中,总会有某些时刻,像是原本深埋内心的种子,在遇到书中的文字时倏然生根发芽。而后它开始恣意生长,为心灵带来一片绿荫。
读这本《月亮与六便士》便是这样,对于书中的很多观点颇有共鸣。
例如作者对复杂人性的洞悉;对被毁掉的美好事物的感慨——仿佛一切都很空虚,没有意义;以及对人生孤独的看法——每个人都仿佛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通过符号进行模糊地交流,踽踽独行。虽然紧挨着,却并不真正在一起。
此外,作者对塔希提岛上热带风光的描述,亦令人着迷。那里幽暗神秘,寂静古朴。“你感觉,你的灵魂随时都会飘升到浩渺的天际,死神就像一位老朋友那样和你知根知底。”
喜欢这部作品,除了内容引人深思之外,叙述方式也值得一提。作者自身以“我”的角色存在,却不是洞悉世事,有着“全知视角”的造物者——“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生活的旁观者。
以旁观者的角度,借他人之口来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乍看之下难免觉得不甚真实或流于偏颇。然而细细想来,这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正因为不完全客观,所以更加真实。
比如书中对斯特里克兰夫人的一段描述:
“我沮丧地发现,原来这么迷人的女人也会有如此可怕的报复心。那时我还不明白,人性其实非常复杂。现在,我清楚地意识到: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
用主观的视角和立场,表达出客观的观点并令人信服,正是其绝妙之处。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需要不断地去发掘去体味。
那么你呢,是否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