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大脑的最后一项特质是共情力,作者用“共情钻石图”展示了共情的五个维度。
- 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 情绪共鸣:感受他人的情绪
- 认知共情:从智识方面理解他人的体验
- 慈悲的共情:感受他人的痛苦,并希望减轻他人的痛苦
- 共情快乐:从他人的幸福、快乐和成就中感受到快乐
不管孩子现在如何,神经可塑性都可以让我们通过日常教养,影响孩子做出改变。正如前文所说, 注意力在哪,神经元就在哪里放电,神经联结就在哪里生长。我们如果通过惩罚和辱骂教养孩子,这就是孩子长大以后对待他人的方式。我们如果给予尊重和爱,孩子就会知道,坏情绪总是会过去,自己有能力克服它的影响。
培养拥有共情力的大脑是为了给予孩子更多的技能,而不是让他们成为父母想让他们成为的人。
培养共情力,本书提供了三条建议:
- 开放式大脑策略7:激活共情雷达。
激活共情雷达,也就是激活孩子脑中的社会参与系统,让他们可以通过共情和关心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情。这样的指导可能需要很多次,虽然很考验耐心,但是让孩子懂得体谅,未来才能变得更宽容。
- 开放式大脑策略8:丰富共情语言。
教给孩子表达关心的语言。这一点对于父母来说也是需要自己先学会的技能,就好像朋友伤心的时候,他可能需要的不是建议,而只是我们的陪伴和倾听,但我们常常会本末倒置。另外,在交流的时候,从“我”说起,诉说“我”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别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就好像妻子对丈夫说“你总是很晚回家,我感觉很伤心”会比“你就是个不顾家的男人”听起来更让人舒服一样。总结来说,就是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 开放式大脑策略9:扩大关心圈。
培养孩子的共情力不只是让他关心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等,而是希望他可以扩大“关心圈”,对超出接触范围的人都能表达关心。毕竟孩子未来的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甚至是和父母的交际圈完全不同的人,越是能正确的对他人表达关心,他就越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感到人际交往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