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遇到以下场景:
孩子正在写作业。因为老师不让用涂改液、也不让直接划掉,所以只能用涂改液粘下来。可是孩子粘东西的手法并不熟练,于是同一个地方被粘了几次后就漏了洞。孩子顿时嚎啕大哭起来,无论怎样安慰、怎样劝阻都无济于事。
一家人一起到餐馆吃饭。因为服务员的疏忽,妈妈要的米饭被换成了面。看着妈妈失落的表情,女儿关心地推过来自己的米饭说:妈妈你尝尝我的。妈妈尝了一口女儿递过来的米饭,再接着吃自己的面,说了一句:其实我的面也没那么难吃。孩子顿时不高兴起来,扬言再也不要理妈妈。
星期天的早上,女儿像往常一样穿着睡衣窝在沙发上看手机。妈妈看到这个场景,联想渐渐变凉的天气,连忙准备外衣给孩子穿。因为学校平时不能穿裙子,妈妈特意准备了孩子最爱的红色连衣裙、打底裤,还有昨天晚上孩子刚刚跟自己“夺走”的彩虹袜,从头到脚地给孩子换上。可就在妈妈开心地“欣赏”自己搭配的杰作时,孩子放下手机,去衣柜里找出了一件紫色毛衣、阔腿裤换上,期间还不时地询问妈妈:我的搭配怎么样?是不是还不错?妈妈眼看着自己满心欢喜搭配的杰作就这样被孩子否定,内心充满了愤怒,心底一个声音在呐喊似的疑问:她怎么就这么喜欢对抗我呢?
没错,以上这三个场景几乎在我家天天上演。孩子怎么就变成这样?她怎么这么喜欢发脾气?这个刚刚升入三年级、情绪暴增的小女孩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挫败,我感受到无力又无奈。
然而罗宾老师的沟通课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仿佛豁然开朗。原来,我根本不是真正的“爱”孩子,我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情绪,只是自己的“权威地位”遭到了反抗。虽然我们全心全意地爱着孩子,也要用孩子看得懂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那就是“接纳”。
接纳孩子,包括接纳他们的情绪,允许对方有情绪、会生气、会愤怒,他们的不满只是一时的,我们要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感受。其次,接纳感受的不同。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都会有自己的思考逻辑,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我们要做的只是同情他们的感受就好。第三,面对孩子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看见自己的感受就好,例如全神贯注地聆听、使用“哦”、“嗯”、“这样啊”等句式重复对方的感受、使用想象力帮助他们满足愿望等等。这些方法都会大大减轻孩子内心情绪的愤怒与焦躁。在情绪点上,孩子要的只是大人的理解与陪伴,而不是否定他们的感受或者提出建议,而这种聆听式的陪伴才是孩子想要的真正的“爱”。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