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高雅的餐厅里,你正吃着饭,突然杯子被掉在地上打碎了,所有人齐刷刷地注视着这个打碎杯子的人。如果是别人打碎的,你一般会嘀咕着“这个人真是笨!”而如果是你自己打碎的,你可能会说“刚才服务员过来的时候,我没注意到”。
心理学有个术语称之为“归因谬误”(或者叫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简单来说,评估别人行为时,我们常常归结于他们的人格,而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归因于环境。
正如上述例子中,你认为这个人笨,或是鲁莽,就是对其人格的一种评价,但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通常会说是别人、或是外因所引起的,但肯定不是自己笨手笨脚的性格。
一般人都会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努力的结果,很少有说是偶然的机会、碰运气使然。而评价别人失败的时候,我们会说是他们本性所造成的,或是懒惰、不努力,或者那人本来就那种性格。
这样的归因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好事,大部分人都会比较好的评价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良、正义、人缘好的人,因此一个善良的人,作出一些愚蠢、不道德的事情时,会怎么样呢?
这时候我们请出来最知名的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如果只列举20世纪的前四个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肯定能够入列。他的“认知失调理论”能够很好地预测这种情况下人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冒犯了你,这个人可能并无恶意,或是只是无意为止,你这个时候或许会当众发火。
然而,在公众场合发火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失态表现。可你是如此一个懂得礼貌、有教养的人,你没有忍住火气,冲那个人怒吼,一定是那个人本身有问题!这个人就是个无耻之徒!蛇蝎心肠!别有用心!
即便是这个人给你道歉,并不会减少你的火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你指责的勇气,认为一定是对方错了,不然为何道歉。
这就是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个例子。在两种相互矛盾的想法中(一个是你是有教养的人,另一个是你在公众场合发怒),为了调和这种失调,你就会为此寻找理由和借口,缓和认知失调所产生的紧张状态。
什么的人容易产生认知失调呢?无疑,是那些高自尊的人,就是通常把自己的错误归结为环境,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个性;把别人的错误归结为性格,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运气的人。
低自尊的人通常比较悲观,自己获得成功,也通常认为是运气使然,别人的成功会认为是别人的能力所在。
高自尊的人容易滑向自大(过度自信)的一端,比如大多数司机都认为自己开车水平在平均水平智商,大多数男人都认为自己的Y长度超过平均值。
而低自尊的人更容易滑向悲观的一面,但他们更多地认清自己,不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有研究现实,低自尊的人在评价自己的时候,与旁观者的评价几近一致。而高自尊的人更容易夸大自己的能力,与旁观者的评价相去甚远。
同样的,低自尊的人比较少的会认知失调,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而高自尊的人通常会出现基本归因谬误。
认知失调理论很有用,如费斯汀格的门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性动物》的作者阿伦森,就写了一本书专门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认知失调,书名叫做《错不在我》(参见我的文章《阿伦森:从笨小孩到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认知失调或许并没什么不好。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归因谬误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反而是一种好事。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塞利格曼认为,对于把错误归结为自己的低自尊者,以及归结为环境的高自尊者,只是两种“解释风格”的差异。
低自尊着容易陷入到悲观失望,甚至更进一步,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严重的人生活都成问题。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转变解释风格,就是让这些人学高自尊者那样,把错误归结为环境,把成功归结为自己个性的解释方式。
积极心理学成就斐然(参见我的文章《再次强调这不是鸡汤,而是积极心理学》),其推动了美国学校教育、军队等方面的应用。
因此看来,低自尊若是能够学会高自尊者的“认知失调”,反而是一种好事。例如,你是一个非常悲观的人,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把这归因于自己的性格使然,从而一步一步地陷入到“自我实现的预言”之中。
如果使用“认知失调”方法,或是调整你的解释风格,把运气带来的成就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把挫折归结于偶然的环境变化,那么你会生活的还不错。
但有一点,高自尊者的认知失调容易陷入到过度自信,这时候对于你的决策和处事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能够适当地运用认知失调来调整自己的解释风格,谨记不要走向另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