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来附小教研的时候,经常听到老师们说学情分析。那时候觉得这还是个新词。那时,每次写详案的时候总会写生1,生2,生3……原本以为这就是学情分析。
现在想想,学情分析,其实存在于我们的每一堂课中。每一次的备课都会先去想孩子的知识层面,孩子的认知特点。其实还有孩子的认知习惯的差异往往被我们忽略。
以前,根据学生情况思考教学难点,并想办法为孩子“搭支架”,帮助学生攻克难关。现在想想如果设计得更巧妙一些,说不定还能帮助学生实现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发现自己都还未发现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荷兰老师的培训课程。课中helina老师提到她为这堂课准备了一段小视频。在快下课的时候,有一位老师让提问,这位老师说:请问helina老师,如果我们快要下课了,这个视频还没有放,我们还放不放呢? 当时在我的脑海里立刻反应出来的是:就不放了呗!反正都是辅助教学的视频,或者下节课有时间我们再来放也可以。然而helina老师的回答让我非常惊讶!helina老师说:每个孩子认知方式不同,有的孩子习惯于用耳朵听,有的孩子习惯于用眼睛看,有的还习惯眼睛、耳朵一起去学习,所以我们的视频是为了保证不一样的孩子,他能在这里这节课当中达到最低要求。
这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当中。是的,每个孩子不一样,我们所谓的尊重个体差异,是否真的做到了么?
我想,作为小学老师的自己还是需要认真地去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更好地了解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根据孩子的特点去设定教育的目标,设计优化的教学思路,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在每一堂课中有所收获。
经典句摘录:
1.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3. 迪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