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听一个笑话吗?一个囚犯逃出监狱,跑到切尔诺贝利方圆三十公里内的地方。他们抓住他,把他带到辐射探测仪旁测量,结果他的辐射量高到根本不可能把他关回监狱,也不能带他去医院或者放到人群中。
你为什么不笑?
白俄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一直是位我很感兴趣的作者。一方面,她通过纪实文学写作,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另一方面,她的作品真实记录了前苏联人民的精神世界,我觉得阅读这些对当前的中国社会是有借鉴意义的。我的兴趣,主要就源自这两点。
这本《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如题,记录了上个世纪最严重的科技浩劫“切尔诺贝利事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三年时间内,访问大量灾难亲历者,以口述文学形式,记录下这些感人肺腑的故事。
坦白讲,我过去对“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认识很简单,仅限于教科书。通过这次阅读,我才深刻了解到这次灾难的影响。这场相当于同时引爆三百五十颗核弹的灾难,使白俄罗斯失去四百五十八座村庄,百分之二十三的国土被辐射污染,二百万人不得不在被污染的土地上苦苦求生。对周边国家,及整个世界的环境,也有不同程度破坏。
这样的数字令人震惊,对白俄罗斯而言更是无法愈合的伤口。如同核灾难漫长的时间跨度,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也从灾难爆发开始,一直写到灾难后续的社会影响。刚刚触碰到这些幸存者的故事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悲伤和沉痛,有时读着读着眼角就湿润了。等到快读完的时候,我的态度又转变为,一种怪异的“麻木”,开始不由自主的去反思,反思科技对我们社会潜在的负面影响。我想这就和人们面对灾难的真实反应一样,先是感性占据上风,待痛苦到极点后,我们的理性才开始追问:为什么?
先前我对核辐射的死状并不了解,因为读这本书,我翻阅了一些资料,甚至看了一些真实的图片。我想,天底下应该不会有比辐射更痛苦的死法了。医学知识我不懂,下面我想引用的,是书中亲历者的描述:
(部分文字可能引起不适)
他开始变了,每一天都判若两人。灼伤开始在外表显露,他的嘴巴、舌头、脸颊,一开始是小伤口,后来愈变愈大。白色薄片一层层脱落......脸的颜色......他的身体......蓝色...红色......灰褐色。那些都是我的回忆!无法用语言形容!唯一拯救我的是一切发生的太快,根本没时间思考,没时间哭泣。
他一天排便二十五到三十次,伴随着血液和粘液。手臂和双腿的皮肤开始龟裂,全身长疮。只要一转头,就可以看到一簇头发留在枕头上。我开玩笑说,“这样很方便,你不需要梳子了。”
在医院的最后两天——我抬起他的手臂,感觉骨头晃来晃去的,仿佛已经和身体分离。肺和肝的碎片都从他嘴巴里跑出来,他被自己的内脏呛到。我用绷带包着手,伸进他的嘴里,拿出这些东西。我没办法讲这些事,觉得好难熬。都是我的回忆,我的爱。
这种死法对被辐射者的折磨,我想无需多言。切尔诺贝利事件的第一批死者,几乎都是消防员,他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奔赴火场,最终以如此痛苦的方式结束生命。辐射带给其他幸存者的痛苦,也是相似的,只不过持续时间更久。人们因为辐射失去生育能力,因为辐射被迫离开家乡,因为辐射被当成异类对待。切尔诺贝利带给这些人的,是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从社会的角度,除伤痛外,作者也引入了另一个独特视角。切尔诺贝利事件,敲响苏联解体的丧钟,拉开了东欧社会几十年动荡的序幕,甚至直到今天都没有中止。在这种时刻,因为辐射被抛弃的土地,迎来了一批新居民。他们来自战火纷飞的车臣,来自内战的塔吉克斯坦,来自暴力频发的格鲁吉亚......他们像是苏联轰然倒塌后,扩散出的滚滚烟尘,别无选择的来到切尔诺贝利。因为只有在这里,难民们才能真正获得和平与自由。只有在这片被辐射的土地上,他们才能享有人天赋的权利。
我无法评价这本书。就像人面对历史,面对悲剧,会有五味陈杂的感觉一样。曾经我怀疑纪实文学的价值,认为虚构写作才是真正的文学。但面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部作品,我怎么能否定它的价值呢?史学家也许能记录数字,记录史实,将历史理论化。但作家却赋予历史温度和情感,文学化的,记录下这些渐行渐远的故事。
本世纪,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过相似事故,人类利用核能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阿列克谢耶维奇到底是在讲述历史,还是在记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