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之于爱情:
什么是爱情?
爱情不是控制,不是占有,它是“1+1=爱情”式的涌现,是一种化学反应。它又是一种过程,是一个动词,一种行为,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付出的过程中,爱才能“体现”出来。发生爱最好的方法是做。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体内藏着什么,直到我们去做、去连接,才能涌现出来。就如了解蜂群最好的方法试“运行它”。
如果把爱情看作一个名词,它就变成一种物品,成为一种财产。当一个人说他有多少个女朋友时,我们表现出羡慕,那就像他拥有多少台车一样,女朋友变成了一种资产。对经历多次爱的朋友,我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痛苦,他们对爱的渴求以及受伤。爱多一次痛多一次,爱得多没什么好炫耀的,关键是爱得深,爱得好。杨绛和钱钟书。
爱情是有尊严地放手。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勃朗什对丈夫戴尔克已经变心,可是戴尔克依然死缠烂打,导致勃朗什对他更加的厌恶,鄙视。思特里说,你打她一顿说不定她还会对你刮目相看。——虽然这样说很粗鲁,但是爱情中如果明知没希望还要执着,与其说是爱的坚定,不如是说自己放不下那份控制欲。你放下了,一切都自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天长地久不过是自己对爱情控制的幻想。
爱情容许冲突。像生物结构一样,冲突使结构常新。弗洛姆认为,一般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而灵魂的冲突不但无损于爱情,它甚至是对双方灵魂的洗礼,让灵魂得到成长。
等待:让爱情自然而然地长出来。
是先有爱情的概念,再有爱情的行为?还是先有付出,再有爱的涌现?根据这两个先后顺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爱的形式:
1、自上而下的爱情——我们一旦有了先入为主的爱情的概念,在心中对完美伴侣有了一个模子,认为心中的白马王子、白雪公主是怎样的,再带着这个模子去找,其结果要不就孤独终老,要不就横竖怎么都不满意。因为你老是想着爱情应该是怎样怎样的,用这个固定思维去看对方,就好像带着个哈哈镜去看对方,怎么看也不顺眼,结果必定引起争吵、争执,这样爱情反而就走了。这和缘木求鱼、刻舟求剑无异。这种固有认识来自于社会的标准(电视电影的渲染),也有可能来自于对家庭(父母)缺失的修复的希望。还有一种是对自我缺失的弥补欲望。我们希望找一个“好的伴侣”,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一见钟情式的爱。这种爱一开始非常的强烈,双方互相欣赏,但是相处一段时间却会发生很大的冲突。因为,一个人认为的“好的优点”往往意味着他身上没有的、缺失的,意味着和他身上的特点完全相反。他找到的正是性格、特点和他完全相反的一个人。一开始爱的欲望让他们能包容对方,但是当双方卸下防备,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就会发现两人格格不入。除非他们能一直包容,否则就天天吵架。
自上而下的爱情表现为对自己的控制:先有概念,再有行为,用概念限制行为。就好象我们明明想给对方一个惊喜,但是却又在心中认为,“我不是一个浪漫的人”而放弃。
还表现为对对方的控制:在这种爱情中,有一个中心,有一方主导、控制着爱情,另外一方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2、自下而上的爱情——爱只能感受,不能定义。不要让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限制爱情。而要让爱情涌现。
这种爱情表现为先有行为,再有概念。这种爱情中,爱的双方彼此尊重,不互相控制,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自由的想法,没有强制要求事事保持一致。身处其中的当事人可能并不觉得是爱情,他们在一起,只是相互的付出、过日子,但是在外面看来就是爱情。慢慢的,爱情的就会涌现。
回到蜂群的模型,如果用蜂群来比喻爱情,那么爱情的第一步是组成群体,产生连接。你首先要和别人相处,产生连接,才有发生爱情的基础。所以,好好相处是爱情的基础。第二是要有一定的数量的蜜蜂才能组成蜂群。爱就像是一个蜂群和另一个蜂群的结合,隶属于不同蜂群的众多的蜜蜂互相连接。
相处一定的时间后,两个人累积的连接越来越多,通过持续的付出,一起累积的事情越多,爱情犹如一个新的大的蜂群就会在某一个点涌现。这就是我们说的日久生情。这个过程就像蜂群寻找花蜜,一开始是一只蜜蜂找到蜜源,后来一点一点的增多,突然量变到质变,整个蜂巢的全部蜜蜂都喷涌而出,形成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