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见家长念叨“熊孩子”、“万恶的2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父母的各项技能已消耗殆尽,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量,才能和小魔怪们抗衡。
第一章中有许多的概念,自己都特别认同,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践行。比如“决定你怎么去做,然后去做”,“提供有限制的选择”“设立界限”“不给孩子贴标签”……最喜欢那句“过你自己的生活”。
初为人父人母,都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尊重”与“选择”。
“宝宝我们先去尿尿好不好?”,“宝宝我们先把玩具收起来上课好不好?”,“宝宝回家好不好?”,宝宝我们下次再来好不好?”……经常在园所听到各种碎碎念,一直再问好不好。刚开始家长还比较有耐心,后来一直商量不通,直接暴力解决。孩子嗷嗷直叫,家长也是一肚子怒火。
我们所谓的“好不好”,看似尊重,其实内心早有设定的答案。所以孩子其实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成人的情绪,只是因为欠缺方法而已。所以“设计界限”“只做不说”“提供有效选择”……这些方法真的特别有效。比如:上课玩具就要收起来;时间到了,反正我要回家了……
“贴标签 ”“恐吓”
周五下午的亲子探索课,一对龙凤胎宝宝,哥哥看见教室门一关就要出去,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姥姥腿上闹。妹妹特别开朗,参与度特别高。后面哥哥在哭闹,姥姥的解决办法就是:你不能出去,外面有坏蛋把你抓走。你看妹妹在跳舞,我们也去吧?你在哭我就不要你了?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一系列招数不管用,姥姥果断放弃,后面姥姥生气的不管了。想到一句话“理解你的孩子,你自己和情形。”
我们成人经常会被孩子气个半死,但是仔细想想。当事情的发生,我们的应对方法对吗?我们是真的在解决问题,还是被事件困住,限于情绪中不能自拔?
作为父母,任重而道远。当我们面临养育问题时,我们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技能来帮助我们,以及如何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建议。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量,以便匹配上孩子成长的速度,更多专注于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