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巴拉巴西成功第二定律
巴拉巴西成功第二定律: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但成功是无界的。
我们永远无法从优秀中区分出卓越。
能力表现是有界的,顶尖竞争者之间的差距往往非常细微,几乎不可测量。
02 是金子也不一定能发光
巴拉巴西的《成功公式》这本书中的研究表明,在高水平的竞争中,是金子也不一定能发光。
有真正的品红酒专家吗?
所有研究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在品酒这个领域,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专家。
给专家一瓶好酒,搞盲测,哪个专家都品不出来25美元和200美元的红酒有什么差别。这个关键在于,参加比赛的都是好酒,是金子和金子的竞争。金子和石头容易区别,每个专家都可以从一堆金子里剔除一块石头 —— 但是金子和金子不好比。
业务表现一旦达到金子这个范畴,就会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是有上限的。人的技能通常都满足“正态分布”,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在中间,高水平的人很少,而且他们比一般水平高不了太多。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表现已经达到高水平,正在接近上限,你就很难再提高了。短跑世界纪录提高一点点都非常困难。
第二,这也就意味着高水平的竞争者的水平都差不多,很难区分。
“脱颖而出”这个词不适合高水平比赛。现代酒庄都已经把制作红酒这门手艺发挥到极限了,每瓶酒都是好酒,谁能比对手高出一大截?
03 那怎么办?
首先你得是金子。但金子和金子又怎么比呢?如果业务表现的差距非常小,很难区分,这个时候比什么呢?
第一永远是运气
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竞赛可能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音乐比赛。
这个比赛非常重视公平。比如说小提琴,主办方会请作曲家专门为比赛作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对所有参赛者都是新的,这样就保证了谁也没有比别人更长的练习时间。
整个比赛一共有12位选手参加,要比六天,按抽签顺序每天出场两位选手,由评委当天打分。排在后面出场的选手也会后拿到曲谱,确保每位选手都是正好有一周的练习时间。这足够公平了吧?
但是研究者一看比赛结果,感觉是非常不公平。
过去40年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在第一天出场的选手能拿到冠军。而相比之下,有一半的冠军是出现在第五天!
也就是说评委们会不自觉地给第一天出场的选手打个低分,到第五天就容易打高分。你付出了那么多努力,结果决定名次的是你抽签抽到的出场顺序。
第一天比赛的名次平均比第五天要落后三名。同一天中,后上场的选手平均比先上场的选手高出一名。男选手跟女选手也不一样,男选手的平均名次要比女选手高两名。这就等于说,如果你是第一天第一个上场的女选手,什么都没比,你就已经比第五天第二个上场的男选手落后了6名!
为啥会这样呢?首先因为演奏曲目是新的,评委刚听头两遍的时候听不出好听不好听,他还在适应这首曲子。音乐这个东西是你听的次数越多就觉得越好听。其次评委有风险的考虑。评委第一次打分肯定会留有余地,否则一上来就是高分,后面万一有更强的选手怎么办呢?还有,越往后,评委对比赛的判断也会越敏感。
这样先上场的人就会有一个巨大的劣势。凡是有裁判打分的比赛都是这样。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允许裁判看完所有比赛之后可以修改前面的分数,但是目前音乐也好、体育也好,都没有这个机制。
这个效应还专门有个名词,叫“靠近偏误( immediacybias)”:我们总是对越靠近的东西感觉越强烈。
如果你要参加什么选拔性的答辩或者面试,一定一定要尽量往后排。
第二你得有点特色
巴拉巴西的一个朋友有一次招聘,因为职位很热门,参加面试的每个人的简历都很漂亮,根本不知道选谁好……最后他选了一个人,是因为……那人当天穿了一双粉色的袜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子跟金子比,常常就是这种意想不到的细节决定成败。也许是简历里的一段什么特殊的经历,也许是衣着打扮,也许是聊天时的一个小玩笑,这些东西基本上跟工作能力没啥关系。然而如果面试官知道来的人都不差,他还可能只看这种小细节。
当所有对手都是金子的时候,你就需要找一些特别的点来突出自己,得让人容易识别。
第三是寻宝者思维
只想打磨技艺,可以称之为“优等生心态”。但优等生心态其实是职员思维。如果你想让自己发光被看见,你需要“寻宝者思维”。你需要把职员思维换成寻宝者思维。寻宝者思维的关键就是要广撒网。那你就只能多参加比赛 ——一次运气不好两次不行,多参加几次,也许终有出头之日。
巴拉巴西成功5定律
巴拉巴西成功第一定律: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但当能力表现无法被衡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
巴拉巴西成功第二定律,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但成功是无界的。
巴拉巴西成功第三定律:初始的成功×社会适应度=未来的成功
巴拉巴西成功第四定律:成功的团队兼具多样性与平衡性,而且往往更容易让一个超级领导者脱颖而出。
巴拉巴西成功第五定律: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只要你在一个好想法上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