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称职的妈妈,虽说不上温柔贤惠,可是对儿子我倾尽所能,竭尽全力为他做好一切,包括生活起居以及教育。
作为新晋妈妈,从孩子未出生我就开始着手看各种育儿书籍,生怕错过孩子的每一个成长机会,生怕哪一个生活方式操作不当会影响孩子一生,生怕孩子出现一点点的意外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悔恨,尽力地给他最好的陪伴。
可是最近看了几本书有所启发,反思两年来的育儿之路,发现原来我一直在扼杀孩子的天性。
0-2岁,孩子都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阶段,认知方面表现不明显,所以,2岁前,我重点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发育。
2岁之后,随着孩子语言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交际圈子的拓,孩子的认知能力也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
2岁前是对体力的考验,2岁之后则是对教育能力的考验。
二
儿子两岁左右,语言才开始逐步发展。看过蒙特梭利及一部分幼儿心理学,觉得此时是儿子的语言敏感期,由于2岁之前的中文浸润式输入,所以不用过度关注中文的语言发展,应该重点关注英文发展。
想发展他的英文并不是赶时髦,而是觉得既然有条件为什么不能给他发展双语呢?多掌握一门语言,多一种技能总之是好的。想想我们自己上了初中才接触英语,刚开始完全是云里雾里,后来也一直在学习英文知识,完全是知识型的学习,并不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听不懂,不敢说,最后学无所用。而很多老外则不然,由于从小接触多种语言,所以去到多个国家都能交流沟通,语言完全不是行走世界的障碍。
由于前期没有大量的英文输入,再加上英文和中文完全是两个语言体系,所以英文对他来说,完全是个新东西。
刚开始,我从简单的单词开始,看见物品说英文,孩子完全听不懂,自顾自的玩。后来重复得多了,孩子似乎也有些感觉,明白英语单词指的是什么东西。可是很长时间都不开口。我有些灰心,以为真如一些观点所说,孩子中文都还说不好,就加入英文的学习,会混淆的。
可是一次去游泳馆,看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孩指的墙上的动物说英文,很是羡慕,跟她妈妈的交流中得知,她已经会说很多动物的英文名称了,平时多看双语动画片。
于是,我又重振信心,开始儿子的英文学习之路。看见事物就不停地说,双语交替。
这样两个月后,我发现儿子似乎有些开窍,也慢慢开口说英文了。虽然很多时候,他只是在我说英文时能够准确找出相应的卡片或者指出相应的东西,可是但从词义上来看,他掌握单词的速度有些出乎我意料,同一种事物重复四五遍之后,他都能记住,而且在我看来音节较长的单词,他也能准确无误地应对得当。
于是我明白,对孩子进行英语启蒙没有错,应该继续。我还知道,在孩子的眼里,没有难易,简单或复杂完全是大人被驯化后的认知。
从英文单词到英文会话,从英文绘本到英文英文动画片,我想法给他营造一个英文环境。
在我的不断努力下,儿子两岁半的时候,已经认识了上百的单词(具体没统计,常见事物都认识,单指从中文到英文的转换),且会说较少简单的短语和句子,能听懂熟悉的英文故事,会看喜欢的英文原版动画片(至于他看的是图片,还是也在听,我无从知晓。不过,我想了一招,在手机上放动画片,但是把手机放得高高,只能听声音,结果是他会很安静地听。)
我感到很欣慰,努力没有白费,至少儿子不排斥英文,英文已经和中文一样成了他生活中最自然的事,而且还有了简单的输出。
三
正当我得意之时,一本书却狠狠地给我浇了一盆凉水,让我发现:原来我一直在扼杀孩子的天性。
书名叫《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安妮鲜花著)。这本书讲述了作者的一对儿女在加拿大的英语学习之路,具体描述了英语母语的国家是如何对孩子进行英语启蒙的。
书中指出,纯地道的英语启蒙并不是像中国人想的一样,从字母单词开始学起,而是从培养语感和辨音能力开始。所谓的语感也就是语音、语调、轻重音、连读、弱读等。
在进行系统的英文学习之前,要进行大量的英文输入,包括现实生活环境输入、听力材料的输入等多形式。
读罢此书,联想我们中文的学习过程,我发现自己错了。我只是进行知识的传输,而没有进行能力的培养。就行一枝扦插在沙漠上的玫瑰枝,没有成长的基础,却期望它能开出花来。
再到后来看了知名心理学家李雪写的《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我更加发现,原来我一直在扼杀孩子的天性。不是方向错了,而是方法错了。
这本书指出,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孩子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需要他不断地去摸索、实践,而后才获得认知。
父母给他灌输的只不过是经过驯化后成人的狭隘思维。及时他接受到了,内化了,也只能成为知识,而不是能力。
正如英文的学习,直接告诉他事物的名称,然后再翻译成英文,这只能算是知识。而经过他不断地听英文材料、场景英文对话等,经过自身不断内化学习到的才是英文能力。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我们应该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也不要盲目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会背很多唐诗,会数很多数字,认识很多汉字,这些一点都不重要,因为这些知识完全可以在学校获取,而作为父母更应该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
正如,每次出去我总是不停地在他耳边唠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用来干什么的,结果出去之后他慢慢地也就关注这几个特征了,而忽略了其他事物,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大人的思维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是大人的知识传递剥夺了孩子探索体验的权利。
爱孩子,就给他些自由,将他探索世界的能力和天性还给他,多一些等待和耐心,少一功利和焦急。
儿子虽说我是个书呆呆,但是我也不是尽信书的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多了解育儿经,多反思自己的育儿路,妈妈和孩子共同成长才是生活的主基调。
育儿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