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陪着儿子去医院做扁桃体摘除手术,病房里还有两个同天入院且又同龄的小女孩,一个来自乡下,一个住在本市区,也是同样的扁桃体摘除手术。几天相处下来,我觉得,两个女孩得到的父母之爱真是天壤之别。
来自乡下的女孩叫妞妞,从住院那天起,妞妞的爸妈就没有离开妞妞半步。他们很年轻,却极有耐心。手术前陪着妞妞楼上楼下的跑,做各项检查;手术后除了精心护理,更是陪着妞妞下棋、玩积木、做手工,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减少孩子的疼痛感。妞妞一开始特别恐惧打吊针,看到护士阿姨推着小车进来,妞妞就开始往床边移动身子,恨不得钻到床下,接着就是抹泪;等护士阿姨走到她的床边准备液体,妞妞就开始哭出了声;等到护士阿姨拿起她的手准备扎针时,妞妞已经恐惧得嚎啕大哭了。即便如此,也不见妞妞的爸爸妈妈生气着急,每次都是妈妈安慰鼓励夸奖,爸爸则无声地把妞妞抱在怀里,试图用自己结实的胸膛给孩子以勇气。还真是有效,渐渐地妞妞对打吊针的恐惧心消除了。我真是很敬佩这样父母,他们都是打工者,文化程度并不高,大概也不懂太多的育儿道理,更没有可能上过什么家长学校。他们能做到就是亲情陪伴,陪伴孩子一路成长一路花开。后来又知道妞妞的妈妈是抱养的孩子,九岁上养父去世了,自己被两个单身的叔叔节衣缩食的养大,所幸的是虽然物质贫困但是爱并没有缺失。妞妞的妈妈说她打工的地方一直催她上班,可是她还是选择留下来陪伴孩子,从小缺失母爱的她更懂得母爱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幸的是妞妞妈妈还能将母爱表达得如此完美。有这样的父母,有这样的温馨陪伴,妞妞一定是幸福的。所以,除了恐惧扎针,其余时间妞妞脸上始终微笑,也不见淘气。
住在市里的女孩叫欣欣。住院那天,陪同欣欣来的有奶奶、妈妈,还有姨奶奶,没有见到欣欣的爸爸。奶奶给欣欣办住院手续,领着欣欣做各项检查,收拾病床,整理孩子的衣物,欣欣的妈妈在旁边站着,漠然地看着孩子,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而欣欣也前后不离的拽着奶奶的衣角,生怕奶奶走了。手术下来当晚,奶奶跟欣欣说让妈妈陪床,欣欣一听就开始哭闹,不得已,奶奶只好留下。听欣欣奶奶说,欣欣爸妈都是单位骨干,工作太忙,欣欣从小就跟她,欣欣离不开奶奶,奶奶也离不开欣欣。住院的几天下来,欣欣爸爸来过两次,看着女儿打吊针没有丝毫的心疼,没有抱抱孩子亲亲孩子,更没有留下来陪孩子的意思。妈妈来了三四次,每次带着欣欣的妹妹,妈妈看妹妹的眼神温暖亲切,说话也耐心,但是转身看欣欣时就没有了表情。虽说也坐在孩子身边喂水、瘙痒,但总觉得像一个护工。欣欣不怕扎针吊液体,每天还有姨奶奶、舅爷爷、舅奶奶、表叔表姨轮流来看望,甚至欣欣八十岁的太姥姥熬好了米粥给送到医院来,但是欣欣每天都淘气怄人,而且越来来越怄的无理,而怄气的时间基本上是妞妞在爸妈陪伴下玩游戏的时间。极有耐心的奶奶气得自己直掉泪,却毫无办法。我在旁边看得出欣欣内心的委屈,虽然欣欣跟妈妈很陌生,不想让妈妈守着,但是她还是很羡慕妞妞有爸妈陪伴。
看着欣欣,我想起了大姑姐。今年春节,大姑姐从外地回来探亲,我看得出来,他们父女之间的感情并没有那么深。因为大姑姐从小在奶奶家长大,跟奶奶的感情特别深。直到上学才回到镇上父母身边,但是一得空自己就偷往奶奶家跑。也因为这事,被我婆婆打。大姑姐埋怨婆婆待她不亲,婆婆说没给你吃没给你穿还是没供你上学?听起来好像也有道理,养孩子不就是这样吗?可是谁也能感觉出来这里面缺失了什么。婆婆病重那年,大姑姐请假回来伺候床前,尽心尽力,可是在这样的尽心尽力中也总是少了一点什么。现在想来缺失的不就是发自内心的爱吗?这或许就是缺少“陪伴”惹得的祸吧。
亲情陪伴,一路相随,陪伴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长情的爱,是最好的情感窖藏方式,是最智慧的教育。陪伴才会使孩子长大后对父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牵挂,而不是仅仅将奉养当做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