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徒步东白山,源自公司的团建活动。
平时很少爬山,对于山,一直是日日相见,却N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登过一次。这次公司赋能,公司余几人留守外,全部出发。
东白山,主峰太白,乃会稽山脉主峰之一,据查,海拔1194.6米,位于诸暨、东阳、嵊州三市交界。对于徒步,我充满了向往与雀跃。
行进的大巴,对于憧憬着的我来说,总是显得特别缓慢,直到那一声“到了,大家排队依序下车”的话就一下变得特别动听,从而让人忽略教练那五大三粗的模样。
上山前的准备工作是开心的,快乐的。从组队,到热身,到干粮分配,一切都是井然有序,只是向往着快点上山,出发的步伐就显得有点迫不急待。
“一开始慢慢走就可以,前面的路还很长,别太心急了”随队的教练在传授着经验。但似乎谁都没有注意这个细节,小跑着向前进。
路边有溪水欢快的流淌着,或许是因为前一天有雨,这水声显得特别的清灵。溪边有人家种了大片的仙人掌,长势喜人,碧绿如玺。
路,很快就变得不是路了。不,或许说只是一条被前人硬踩出来的路。看着像路,却没有方圆,或坎坷或泥泞,也或无路可循。我们和后方的第二小队已远远的拉开了距离,教练去支援后方了,我们自己寻着水声上山。山似乎很静,除了我们几人就看不到其他的人影;但山也很热闹,边上的山泉一路在欢唱,偶尔似咆哮,偶尔又如婉转低唱。没有真正的路,我们就一直寻着溪声向上爬,就怕一不小心就迷失在这重重叠叠的大山里面。
但是很快,我们的小队也各自拉开了距离,前面体力好的,已大步向前,一路攀登着上去了,刚刚还有声音传来,一小会就失了踪迹。喊了几声,仅余空谷回音。
海拔在上升,气息在慢慢的不稳。脚步已开始打颤,似乎走三步就接不上气,除了自己粗重的呼吸声,山更变得寂静了。忍不住感叹岁月不饶人,70后体力真心不如年轻人啊。
山高林密处,风不得而入,随身携带的水与牛奶,慢慢成了负担,却不敢一下全喝了。山越来越徒,路越来越难,过溪绕石,看到几处平坦都让人欣喜不已,总想停一会,再停一会。但随行几人,却一个告诉一个说:“来,再加把油,前面就是第二个点了,快到了,加油”,于是,继续前行,一路向前。是啊,到了第二个点,就表示我们已战胜了一半的海拔,前路可期,没有什么不可以。
拐个弯,再拐个弯,一路随行的水声突然就消失了。树密密层层,有枝条穿叉着缠在一起。走错路了?心变得忐忑起来……前面的小伙伴已失了身影,后面的小伙伴还遥遥无期?要自己去探条路出来吗?探险的好奇心战胜了蹒跚向前的双脚,探险,或许更是这徒步登山的乐趣之一,何乐而不为!一路探着前行,路却又慢慢地变得宽阔起来,似乎又到了一处风景,不远处有亭子若隐若现,先行小伙伴的声音远远地传来……归队的感觉真好。
上山的路已没有了原始的形状,宽而有道,据说不想徒步的人可以直行驱车上山,直到半山顶,然后驻地扎营,观东白山顶之日出,观太白峰颠之云海。却少了我们一步一景,互相鼓励前行的乐趣。
白色的风车从之前的遥不可及若隐若现,渐渐地浮现在我们眼前。看过了一路的怪石山泉,这触手可及的风车让人有种回归自然的真实。跃过了几百个台阶,穿过层叠的茶林,原来,太白峰顶已在脚下。传说中的仙姑殿近在眼前,据说每年七月七,众多的善男信女都会上山朝拜,乞求爱情幸福,婚姻美满。
依稀记得,张志行的《陈白禅林院碑记》中曾云:东白山顶,钱塘大江茫然在望。我分不清山底看到的哪个是钱塘江,但那对面云雾缭绕的云海,看似变化莫测,却让我倍感惊叹,一下词穷,无法表达。心里却还想着,对面,到底哪一座山,才是与之呼应的仙女峰呢?
山顶处处皆景,让人留恋望返,可惜下山还是有点任重道远。下山的路,与上山截然相反,只需直接延古道而下即可。虽说一路台阶,看似轻松,却还是倍受考验,耐力、体力、智力缺一不可。没有了山泉的一路相伴,却接了几分地气,半山腰更有人家若许,几枝樱桃树枝外挑,让人忍不住偷摘几颗丢进嘴里,脚下更是轻松许可。几声狗吠,似乎在告诉你,离地面快近了……
如意泉就这样突不及防的出现在了半路,不像一处风景,却又像是一处风景,泉水甘洌,拂却几许燥热,却不敢贪多。
转过一个山头,又绕过一个石林,台阶已完,路已平坦,远远地又听到了泉水的声音,平缓而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