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阳明传习录》上
有效时间: 1小时
阅读困难:没有
阅读收获:
【1】领悟和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大学之道。①明明德:修己。“克明俊德”。②亲民:明明德于天下,安百姓,养育教化百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③止于至善:心的本然面貌是安定平和,即天理,心之所以有动有静,都是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只要通过“明明德”的功夫达到“精深专一”的境界便是至善。至善只是使自己的心纯粹达到天理的境界。至善从未脱离具体的事物。一颗诚敬于孝亲的心,就会冬温夏清,晨省昏定,心是树根,具体行动是枝叶。《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2】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点。①知行同时产生。“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美色属于知,去喜欢就是行,只要一见到美色便自然而然喜欢上了,并不是看到美色后又起个念头去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去讨厌便是行,只要一闻到恶臭便自然而然喜欢上了,并不是闻到恶臭后又起个念头去讨厌。②知行不是两件事。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只要说到知,行就包含在里面;只要说到行,知就包含在里面。古人把知行分开来说,是因为有一类人懵懵懂懂、任意妄为,完全不加思考,因此提出知的概念,让他们恰当做事;还有一类人,整天空想,不肯切实躬行,因此提出行的概念,让他们知得真切。
【3】明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一件事。身体的主宰是心,心的发挥是意,意的本体是知,意所作用的对象是物。①格物:《孟子》“大人格君心”,格是去除心中不正的念头,使心归于正当,存养天理。朱熹的格物学说好比拿镜子照物,只在照的行为上下功夫,却不知道镜子本身是昏暗的,又怎能照见物?王阳明的格物学说好比打磨镜子,使它明亮,在打磨镜子上下功夫,镜子明亮了自然能够照物。②致知: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去知,见到父母自然知道孝顺,见到兄弟自然知道友爱,见到小孩坠入井中自然有所不忍,这就是良知。一般人受到私心妄意的障碍,影响良知发挥作用。所以才要用“致知”、“格物”的功夫,克服私心杂念,复归天理,这样心中的良知才能没有障碍,才能充塞、周流于心间,这就是致良知。③诚意:良知得以恢复,意念就得以诚敬。④正心:心体寂然不动,是一切情感未发时的中正平和,心胸广阔、公正,这样的心体自然能够感遇外物而无所不通,心体的发用自然符合中正节制。比如你心中知道自己绝对不会去做抢劫、盗窃的事,因为你原本就没这个念头。
明日计划:阅读传习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