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情结
今天在新闻里,听闻蓝绍会,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时,我深感欣慰。回想2012年在妇联那会,为树立像她这样的典型人物,确实颇费精力。一是当时她已经在孝老敬亲上,大红大紫。尤其是她照顾敬老院老人的事迹,被媒体几乎写烂。当时还作为媒体人的我,也没少写她的文章,什么小女人大人生,大写的爱等等。二是诚信贷款带领妇女创业的事迹,同样被包装得感天动地。要在这样的人物树立上,再出新招,要下苦工。即使炒旧饭,也要有新意。树立典型,要么重新挖掘,要么另选靶向。
经过多次考察,接触,发现蓝绍会有一个特别明显特征,一是做事积极,二是会表达。这两点是区别于其他备选人物最显著的特征。积极做事是基础,只有热心于当前她为群众所做的事情,才能由表及里表露她的内心情感。也只有积极做事,才能让她的行动和思想跟着我们走。二是会表达。这是人物能出彩的关键。有了真实、扎实的实干基础,加上她本土的真情实感流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悟性高,语言表达能接近媒体人想要的东西。两相结合,是我当初选定她的主要原因。
在打造上,主线着重是戳中当下最核心的,最热门的中心工作。在经过一个多月在全县走访调研后,我把当年妇联工作中心确定为关爱留守儿童。为此构建了自村、乡镇、县城为一体的三级儿童家园工作处、点、站的留守儿童家园网络,而蓝绍会所在的屯一级作为延伸触角最远的神经末梢。这些总结起来就是,第一步按照“面+点”的打造,接着第二步就是着手“地基+人物+媒体”的构建模式。思路确定好后,大干一场,就成为我当年的工作口号!
首先是场地选定。适逢她一直跟我提起想争取经费,把屯里闲置的篮球场重新修整,成为群众娱乐场所。她有了想法,这是基础,说明她想干事。我把她的需求跟我的儿童家园工作站的建立一对接,太好了!何不把这些资源一起重组?将建设资金整合,把主题确定为留守儿童家园,这样场地既解决了群众所需,又能突出我的关爱留守儿童主题。随即,马上整合两块资金,一是申请区级儿童家园经费。二是将县本级经费一起整合,资金不多一共5万全部投入到场地建设。为此,还跟县长做过专题汇报。当年获得10万的建设留守儿童家园经费,其中2万投入到蓝绍会的儿童家园中。实际上在后期建设中,又追加了投入。
其次,在解决硬件基础后,最主要的还是软环境的构建。经过摸底调查,单是她们附近村屯就有40多个留守儿童。如何让绍会真正把孩子管理起来?是个问题。后来在一系列考察基础上,初步确定以“屯文艺队+退休老师授课+志愿者服务”的模式,先把整个架子搭建起来。两个月后,我的第一个屯级“留守儿童家园”建成了,有绍会的积极奉献,有屯里退休老师免费刷墙体,更有屯里大妈们无私的忙前忙后……一切温暖又紧张地进行着,每天都充满着正能量。接着我多方联系爱心企业到基地开展活动,有爱心企业捐助,有文艺队表演,有退休老师授课等等活动的带动,儿童家园开始有了暖气。如今回想当初,跟爱心企业家在基地捐资捐物,看到老大妈文艺队带领留守儿童跳舞,看到蓝绍会给孩子煮米粥,一幕幕又像电影一样历历在目。至今我的电脑里还存着跟随市摄影家协会会长一起,在家园里拍下几组留守儿童的特写照片。每次跟妇联姐姐们下点工作的情景,有苦有乐,有打有骂……
三是能和媒体有效对接。人物树立,单干只能自己乐,要想人物出彩,必须通过媒体打造。这是在宣传部工作时留下的“包装”思维。蓝绍会有新闻悟性,这些得益于之前孝老敬亲打造时,她了解的媒体采访套路。对做了的这些工作,她能很好的将自己的想法和当前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然后更好的和媒体沟通。接二连三的媒体都能从她的讲话中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亮点。接受媒体采访,她变得轻车熟路,什么是重点,什么需要渲染,我只要说过一遍,她就能心领神会。省却了我在培训方面的精力。想起我离开妇联到招商局工作后,还带新华社媒体去采访过她的情景,确实很满意。
当然她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还有其他的各种因素。在她身上,我看到自己当年干事的激情,深情回顾创业路上妇联姐妹们的苦乐哀愁。每一次的成功,都有无数次的失败。为了做好一件事,需要我们卷起裤脚,扎实下沉,研究错误,分析原因,给出方案。不断总结,不断试错,不断收获。最后更喜欢应证一句话,看!我说的没错!干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