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诵读品味东坡“归去”之情
授课老师:广东广雅中学 语文科肖俊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朗朗的读书声带领现场的师生进入到诗的氛围中。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遭遇自然风雨和仕途挫折的时候,他说归去,他是带着什么情感归去呢?在十二分钟的片段教学课堂上,肖俊业老师聚焦《定风波》最后三句,带领学生品味东坡归去之情。
肖老师的课堂最大的亮点是注重朗读,以读悟情,以情促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诗词的情境,在朗读中感受诗词情感的变化,在情感的浸润下完善朗读。初读诗词时,学生们略显生涩,在节奏和情感上还没有很好的把握。于是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萧瑟处”、“归去”、“风雨晴”的内涵,感受苏东坡的情感变化的前因后果,由沉重到平静再到超脱一切的旷达洒脱,层层深入,学生也在这种丰富的情感之中与词人找到共鸣,朗读的情绪也因此自然而饱满。课堂最后的师生同读同吟诵,更是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将诗词蕴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力。
在情感的把握上,离不开对文本的细读和挖掘。学生在朗读诗词时,由一开始的生涩紧张到最后的自然而富有张力的变化,源自对文本的理解和文本以外的内容的挖掘。肖老师的十二分钟课堂,时间有限,但思路清晰,由三个问题串联起课堂的三个部分,“萧瑟处”是哪里?东坡归去哪里?为何没有“风雨”还有强调没有“晴”?环环相扣,每个问题都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也是对学生深挖文本能力的考验。肖老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且补充词人的相关生平事迹,在分析“归去”一词时,旁征博引,陶渊明的归隐、濂溪先生的平静、道家的齐物、佛家的无执……学生的“书本”变厚,获取的信息也丰富起来,在知道了苏东坡情感变化的前因后果之后,他们对苏东坡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而现场的每一个人也从这节精彩的语文课中感受到这一诗词的深刻、这一文豪的旷达精神、这种人文情怀的真挚。
短短的十二分钟,展现了肖老师精彩的语文课堂以及这位青年老师的魅力。教师自身的素养对一节课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带领学生朗读时,肖老师的动情和投入无疑给了学生良好的示范。在与学生细读文本、把书本读厚时,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更加开阔的世界,这对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仅是传授经典中蕴含的道义、点拨学习的方法,而且要在这过程中,肩负起教学生成为怎样的人的责任,彰显学科思想和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