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幸福的定义过于苛刻。
导致容错性非常低。
这也是一种社会管道化规训。
在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对幸福的定义来源于对各种原生匮乏的满足感。
由于多数人无法思维模拟未真实体验的情感和情绪感受,这种满足感,是处于匮乏者角度刻奇幻想出来
的预期,而不是客观实现后真正能获得的情绪价值。
前者(刻奇)往往与后者(现实)的强度和性质有非常大的区别。
比如,日本知名导演北野武 老师在落魄时,曾经非常憧憬拥有一辆超跑,并刻奇想象了了很多超跑带来
的情景和幸福,但当他发迹之后,买了跑车,发现身处这些情景之后,并没有那么开心。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让朋友开着超跑,自己打个出租车跟着后面看,然后跟司机说,那是我的超跑,好看不?
这就进入了一种常见的范式:
对当前稀缺的满足渴望,构建了对幸福的错误想象;而稀缺的被满足,带来的是短期的情绪受益,长期的无聊感和意义丧失。
而多数婚姻也是如此。
在进入婚姻之前,对婚姻的各种刻奇想象、超我责任、仪式感感动等等,有很高的预期,但在长期生活中,对这些的经营会导致情绪阈值越来越高,而遇到挫折时,挫败感非常大。
于是在婚前本不在乎的鸡毛蒜皮,在婚后都可能变成情绪崩溃的导火索。
另外,婚姻如果经营不当,还会带来边界感 丧失和强耦合的情绪绑定,家庭成员可能丧失隐私空间和情绪回复情景,从而导致长期不间断的情绪失血和猜疑链 。这会形成新的枷锁。
在幸福的话题上,除了刻奇和超我带来的苛刻以外,人们可能必须意识到:
①持续的快乐是不健康的,会导致情绪的阈值不断提升,甚至会影响到无法面对负面反馈,对很小的挫败耿耿于怀,
会导致维持情绪稳定的金钱成本和精力投入剧增,最终无法维持崩盘
②更健康的方式,是允许情绪周期的变化,认识到快乐只不过是一种1 情绪正常闪烁的信号,也需要其他信号的体现,通过挫折和负反馈 来调整阈值,通过扩张自己的世界感知,来增加不同种类的情绪来源,
从而在新领域获得低阈值与情绪价值的高性价比。而不是,将所谓的幸福寄托在单一的赛道。无论这个赛道是家庭、工作、赚钱还是恋爱或者是其他。
3,对于幸福的刻奇和期望,要进行理性的矫正和相对完善的调研比对,决不能相信文艺作品中的理
想情景,不要相信刻意的幸福和套路,也决不能绑定特殊的传奇性(小概率事件)以及特殊的人(大概率有心理症或人格障碍
风险)。
仅供参考,好的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