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事件的流程是这样的:
2020年11月17日,清华大学2020级某学弟在食堂用书包蹭到一2019级美院学姐,被此2019级美院学姐认定用手猥亵其臀部,强行查看其学生卡后公开其姓名等信息,在朋友圈等平台诬陷其性骚扰,该消息大肆传播。11月18日,调阅监控视频得知学弟无辜,碰瓷学姐称“互相道歉”、“此事了结”、“希望大家都要注意”。
事情发酵至今,当事人中的学弟、学姐都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只不过在监控证明学弟清白之后,学弟得到的是巨大同情;而学姐企图通过网络舆论“毁”掉学弟的想行为,使之遭受到了更大舆论打击。
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整体印象,与《让子弹飞》中小六被诬陷多吃了一碗粉、南京彭宇案以及买绝味鸭脖遭受恶意加称一样,内心憋着一股气撒不出,凭什么老实人就要受欺负!如果学弟能够坚持到底进行维权,让污蔑的学姐收到应有的惩罚,那真是大快人心!
谈一点额外的想法,既然已经证明学姐言论是污蔑,那么学姐在当时触碰场景中的判断就是与事实相悖。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姐做出了与事实相悖的判断?
基于学姐的角度,当时接触到的信息是,臀部有触碰感以及身后站着一个学弟,这时候她脑海中的判断是自己被猥亵了,之后的行为就是围绕“被猥亵的事实”展开,自动忽略其他情况的可能性。接触信息,结合已知经验,做出判断。学姐做出错误的判断根源在“已知经验”上,这个经验可能是“女人容易被侵犯”、“男人都是大猪蹄子”之类。信息是完全真实的,经验就像滤镜一样,映射出不一样的判断。
正确的判断是什么?是百分之百符合事实的判断。原始信息是百分之百真实的,经验是一个判断器,抽象化收集到的原始信息,结合已有的各种模型,做出判断。从这里看,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简化思考 ,让人通过简单的几个迹象,就做出判断;但也可能因为自身的不全面,将结果引向错误的深渊。
比较好的经验是什么?是尽可能地反应原始信息的经验。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增加滤镜地透光度。承认自己的无知,以开放包容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可能性,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这与生搬硬套已有经验相比,需要更大的心力去抑制想当然的冲动,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摄取信息,是一件容不得偷懒的事情。如果学姐能够耐心地去了解事实,那么很大概率会避免目前地窘境。
最后做一个假设,如果“被猥亵”就是一个事实,那么,学姐网暴学弟的行为就是一个女性勇敢维护自身权益的大快人心之事,现在她不妥的行为全部是合情合理的、值得称赞的!事实不同,同样的言行给人的感观完全相反!这位学姐的“好与坏”与她的言行关系不大,而与事实紧密相关。事已至此,不知道学姐希是望这次“被猥亵”是真,还是希望是假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