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练感悟—咨询师
作为家长,对孩子有期待、要求是很正常的,但是当孩子有了些状况后,我们会变得小心翼翼,生怕点爆孩子敏感的神经,引爆孩子的情绪。但同时也会质疑自己,我这样做对吗?是否已经丧失了家长的功能,是不是在纵容孩子。
对于这个话题,通过今天的约练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要评估孩子的状态,现阶段她是否已经到了可以达到我们期待的程度。有些时候从表面看着,好像挺好的,但是如果是内心曾经有过创伤,是需要时间慢慢疗愈和恢复的。就像骨折的病人,骨头接好了,外表看不出什么,但是要真正恢复功能还要结合长期的康复训练。其实心灵的疗愈也是如此,需要时间,极度考验家长。
2、如何看待家长的作用?0-3岁是守护神,特别操心孩子的安全。3-6岁是玩伴,要花时间陪孩子游戏、玩耍。6-12岁,教育者,建立规则、更多引导、对孩子有一定影响。但是,当孩子一点点长大,进入青春期以后,家长的角色也要一点点转变,更多是像朋友似的,让孩子体会到更多尊重,让她有更多机会自己做主,这个阶段也是孩子自主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更多的是要先确认她的知觉,多听听她是怎么想的、怎么打算的。其实,当我们更多了解到孩子的想法时,可能发现,我想说得那些孩子其实都懂。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但最终的选择权是在孩子自己手中。多问问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我想给他们什么。
3、一个人的改变靠外力很难,仅仅凭一次沟通就转变更难。我们先要觉察行为背后是怎样的需求和期待,这样做了能达到我们想要的吗?如果可能性很小,不要轻易去做,以免冲动行事让自己日后有更多的遗憾和后悔。
4、作为家长只能隐忍吗?也并非如此,而是要不断去尝试,什么样的沟通模式,让我们也能表达自己,而又不伤害到对方。和孩子都互动中,也可以去问问孩子的感受,我刚才那样说是不是让你不太舒服,我要怎么说,可能你会更加接受些,慢慢找到和孩子良性的互动、沟通模式。这个过程,也可以不带着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
5、孩子常常说到做不到。作为家长,我们确实很难接受,认为孩子就是说话不算话。慢慢对他们失去信心、信任。其实,在说的当下,孩子是想做的。但是真的到了做的时候,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又不想做了。这需要我们更多理解、接纳孩子,相信她是有一个向好的心,只是暂时被困住了。我们以前的教育,给孩子打下的一些好的基础还在,多看到孩子已经做的部分,给与孩子更多的信任,信任对孩子也是一种滋养,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是看重他们的、认同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