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韵时思寺
野菊米
一棵树,古树!它扎根于村口的矮山坡上,树干灰褐色,布满密密的褶皱,中空,微斜,那么粗!与树冠并不匹配。
经过绿荷塘,跨过古廊桥,爬几步台阶,走近柳杉王。曾经的雷电拦腰劈断了老树,根部有个大洞,里面有火烧的炭痕,树皮上布满奇怪的褶皱,好像流水的波纹,另一侧却爬满绿绿的苔藓。抬头瞻仰它残缺却依然葱绿的枝干,不觉肃然静默。这样的古树,后面还有一棵。
在这一千五百岁的古树面前,旁边的古墙、古门、古屋、古楼都显得如此渺小,更不用说人了。
从柳杉王旁侧的小道下来,几步就拐入了梅氏宗祠。一堵乱石黄泥墙,一个褪了漆呈黑褐色的木头门框,一线波浪形的黑瓦,朴素的石子院落,简洁的厅堂,低矮的木格门窗,无端地觉得很有一种诧寂风。在院子里一抬头,目光越过院墙与屋顶,柳杉王矗立在顶头,蓝天白云为衬,这联结古今的树与屋,仿佛构建了一条漫长的时光隧道。
不知是山太深,还是名未扬,这个下午,来看树看寺的人不过十来个,使得古寺保留了那份难能可贵的宁静。看的人心中似乎都怀有一种敬畏之心,连说话也轻轻的。从宗祠出来,再拐一道墙门就是时思寺。吸引我们来此地的正是这道山门。敞开的山门内有两棵古柏,一棵斜立,枝叶墨绿;一棵倒伏在黄泥墙上,枝丫探出寺外,爬满绿藤。它们的枝干都是扭曲的,显示出一种强大的力量。门楼在树的衬托下显得如此矮小。从山门外看进去,有一种奇怪的纵深感,并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感,这确实是一道历史时光的穿越之门。
进山门,再从倒伏的古刺柏下钻过去,抚摸开裂的枝干,似乎在读一本厚重的历史大书。寺中建筑被一堵堵黄泥墙包围着,面积不大,却曲径通幽。入得院门,一座三层的歇山顶钟楼矗立东南侧,傍晚西斜的阳光打在上面。它始建于明朝。从木门走进钟楼,阳光斜射在地上,院子地上薄薄的绿草显得更加葱绿。这里的古建不同于其它地,没有鲜艳的油漆彩绘,是因为历经风雨褪色了,而后世严格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还是因为这原本就是山乡建筑,风格朴素?应该是前者吧。
钟楼前的大雄宝殿就是《黑悟空神话》的取景地之一,据说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宋代建筑。抬头望,圆形木头藻井由一个个卯榫巧妙组合,好似连环扣。大殿正门旁有方格镂空木窗,从打开的一页望出去,正好取景钟楼。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几乎所有的门与窗通常都是绝好的取景框,真奇妙。
旁侧的马仙宫则为清代建筑。石头台基,五排齐整整的木柱支撑起了整个大殿,至于四围的墙,早已不见踪影。细看,屋顶有四个深深的藻井,榫卯、牛腿、拱柱,复杂中见章法。柱子上还能隐约看见彩绘龙。
出来时,又经过山门古柏,又一次瞻仰观望,看夕阳把余晖洒在金黄的泥墙上,看藤蔓爬满倒伏的树干上,绿色中夹杂几片红的黄的叶子,隐隐透出几分秋意,看错落有致的飞檐黑瓦映衬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离开时思寺,沿溪再往山内走,田野里种了大片的茭白。拐个弯,忽然又看见几棵参天古树,也是柳杉。赶紧走近瞻望,附近还有一片古墓群,赶紧合手拜了拜。这里安静极了,只听见鸟叫声,闻得到稻子的清香。不多远又见一小村,村口又一片古木林。溪流穿林而过,忽然间坠入深谷,这里便是雪花漈瀑布。落差是大,山涧里的石头也很大,是水的冲击,还是地质运动形成?只是不知为什么,今天这水是黄色的。
爬上下台阶看完瀑布回到最初的村庄,这个景宁的山村,有着遗世独立的宁静和安详。除了那几棵名声在外的古木,远远看去,村边的山上还有不少参天大树。房子沿溪而建,溪边有小路、石砌矮墙、菜园,溪上有廊桥,称胡桥。家家户户有客堂,多敞开,望进去,里墙正中央贴着毛主席等伟人像,周围摆着一溜儿椅凳,可见山里人家之好客。大约燕子也可自由进出做窝吧?院子里有晒茭白干的,偷尝一口,很咸。
出村,打道县城住宿,才发现原来我们开进了这么深的大山里。出来时途径一个个畲族村落,有廊桥,有古树,很有田园风情,碍于天色渐晚,没敢久留,只是在那座叫桃源桥的地方停下来看一棵横跨溪流的古樟树。此时,空中出现一弯细细的月牙儿,尾部拉出一条丝带般的云霞,好像谁把月亮当作风筝放上了天。等从海拔一千六的高山小盆地下来进入景宁县城,天已经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