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我和一家 B 轮公司的两名运营谈合作,其中有个男孩是 95 后,刚刚工作,我们聊起业内的新锐作家时,他忽然说:「我在几年前,拿过新概念大赛的二等奖。」
话题自然朝着我们共同认识的几个新概念大赛一等奖得主而去,聊了一会儿,我问他:「你现在还有写小说吗?能拿新概念二等奖,还是很有天赋和实力的。」
他黯然道:「不写了。当时我参赛认识的同一届选手,现在还在写东西的,都没几个了。其中有个一等奖的,拿奖没多久就出了书,我们都以为他会继续走这条路,可是,他现在在开一家食品公司,他和我说,再写下去,我真的会穷死,会饿死。」
气氛瞬间沉重了。
「他写东西时,有人骂,你出书不就是为了赚钱吗?等他不写了,又有人骂,只知道钱钱钱,不能坚持你的文学梦想。」
我抿了口咖啡,脑海里闪过无数朋友,叹了口气。
出书,真的赚不了多少钱。一本非畅销书,作者能拿到手的版税不到两万元,他一年能出两本书都是高产了,如果他全职写书,一年不到四万元的收入,真的过得很贫苦:要知道,年薪四万相当于月收入仅 3500 元,而且版税也不是及时打,都是在出版几个月后才能拿到。
在行业内,有几个作者的书能成畅销书?
悲哀的不是作者赚钱少,而是作者莫名背负的东西太多,好似写字的人必须要穷困潦倒才是政治正确,只要他们去挣钱,哪怕是合法的商业活动,都会被披上骂名。
艺人接广告赚钱是天经地义,会有无数粉丝去支持,写作者在公众号接一个正规广告,便会被骂得很惨。商人卖东西赚钱是毋庸置疑,会有无数人去捧场,写作者除了卖书外做什么都是错误,更何况,一本便宜的书,还会被盗版,甚至被弄成电子版在网络上免费传阅。
的确存在为了捞金而不择手段的作者,但根本原因在于,能输出好作品的作者没有人买帐,慢慢的连生计都无法维持,愿意妥协的曲线救国,顶着骂声做一些广告写一些软文,然后养活自己继续支撑,不愿意妥协的干脆转了行,再也不写字了,却依然被骂得很惨。
当作者们都饿死了,谁来创作?
我常和朋友说一句话:「只有商业和科技才能直接推动社会进步,而推动商业和科技的则是艺术。艺术必须要由商业推广,才能广为流传,但商业不能参与艺术创作过程。」
遗憾的是,很多人没办法明白这个道理。
2016 到 2017 年,对于作者们算是好年代,有部分人靠着小说被视为 IP,拿到影视、动漫、游戏改编权,痛心的是,他不卖会很穷,他卖了会被指责,卖了之后资本毁掉了原著,挨骂的依旧是作者,也有部分作者成功商业转型,拿到融资开公司或者举办付费课程,但商业转型的作者,被骂得更惨。
仿佛,无论做什么,写什么,都会被骂。
我记得我辞职前,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压力和强度都很大,我在忙碌结束回到家中后,依旧坚持写作,准时更新自媒体,我很开心公众号简族里都是爱我的小粉丝们,不会过度苛刻我,可在一些公开平台上,有大量网络暴民,他们不看整篇文章的逻辑,只要有一个细节是他不喜欢的,就会恶言相待,甚至人身攻击。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忍受无由的伤害和指责,我渐渐明白:很多人判断事情,无关对错,无关逻辑,无关包容,他们只想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内容,观点若不同,便是「垃圾」、「恶心」、「该死」。
我鲜有回击,因为我始终倡导的价值观是「和而不同」,为大家传达好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向上的三观是我写作初衷。
然而,又有多少人记得,我也需要生计呢。
我在离职时,在辞职信里写了这么两段话——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营销有着极大的偏见,认为营销是炒作、是丑恶、是欺骗,但我始终认为,优秀的营销是将美好的事情推广给更多人,从而让企业、用户双方都受益,正如《营销管理》开篇里的定义:marketing management 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选择目标市场,并通过创造、交付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来获得顾客、挽留顾客和提升顾客的科学与艺术。」
「人的精力只能用来专心做一件事,同时思考两件事,都做不好,如果努力、拼命,也顶多两件事都做到 60 分,即便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大多数人如此活着都非常精彩了。可是 60 分 + 60 分绝对不等于 120 分,也不会大于 100 分。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我的精力已经严重不够用了,我有一直在努力把公司工作和个人事业协调好,避免冲突,两方面都做到很好,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以至于最近几个月,我也被自己搞得很疲惫,无论身体还是精神又或是心理被已经进入透支状态。」
我在辞职后,决心全职做自己的事业,没了稳定的收入,我自然也要为自己的生活而考虑。我适当接了一两个广告,也开始和其他平台合作做付费课程,并经营自己的付费社群,同时也在考虑融资组建工作室的事。
我没有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也没有欺骗任何人,却依旧被骂得很惨。
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写作者都没钱吃饭,住在破旧不堪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好看的文字,还会有多少?
如果你喜欢一个作者,我不是让你纵容他,只是,我是说只是,只是给一点点包容,让他们活得体面些,同样是职业,为何写作者必须要一贫如洗呢?
别让你喜欢的作者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