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是比罗马建城更早的奴隶制国家。从公元前6世纪起,迦太基发展成为覆盖地中海沿岸大部分地区的贸易帝国,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公元前146年,经过著名的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被古罗马灭亡,新的罗马-迦太基城在原来的废墟上重建起来,成为仅次于意大利罗马的第二大城。现在的古城遗址主要是这一时期的建筑。
迦太基城邦遗址坐落在北非突尼斯北部,距首都突尼斯约18公里,迦太基帝国曾势力强大,疆土辽阔,繁荣富庶,威甲一方,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政治、商业、贸易和农业中心之一。
迦太基城从残存的遗迹可知当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精美。当时主要建筑有长34公里、高13米、厚8米的城墙以及宫殿、神庙、别墅、住房、公共浴室、竞技场、跑马场,剧场、基地和港口等,现在依旧依稀可辨。地上零星地散落着一些古迹残痕:厚重石块砌成的墙基、粗大断折的花岗石圆柱等。昔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罗马人灭掉迦太基,又在占领迦太基后重建了迦太基,如今的迦太基城遗迹多数是罗马人在公元前146年到公元439年占领时重建的。
事实上,大多数考古学家对于迦太基女王黛多的兴趣往往多于这个古老的遗迹本身。因为黛多,迦太基城如同突尼斯大地埋藏的一朵艳丽花朵,让今日的突尼斯人怀念、憧憬,更使每一位站在今日迦太基遗址前的异乡人慨叹。
传说元前1193-1184年,泰雅国的公主黛多为逃避同胞哥哥的追杀,带着随从乘船西渡,来到现被称作迦太基的地方,见这儿地势险要又可控制地中海交通要道,遂决定在此建城。
然而她的举动触犯了土著人的习俗,土著人禁止外来人占有超过一张牛皮大小的地方。聪慧的黛多成功地运用这条法律,把牛皮剪成一根根又细又薄的皮条,用皮条围圈,使她得到了想要的地盘。
黛多创建的迦太基兴旺昌盛,国力富强,而这种富庶却因特洛伊城的王子埃尼亚斯的出现顷刻消亡。特洛伊城沦陷后,埃涅阿斯带着随从仓惶逃难,在地中海上漂泊了七年的埃尼亚斯部队,被冲到迦太基。衣不覆体,食不果腹的埃尼亚斯,被母亲维纳斯领到了黛多的王宫前,为帮儿子找到一个稳固的驻地,维纳斯暗中施法,让黛多喜欢上埃尼亚斯。
黛多对埃尼亚斯一见钟情,自愿委身于埃尼亚斯,并允许埃尼亚斯以及他的部队在迦太基长期驻守。夜夜欢歌的埃尼亚斯引起宙斯的不满,他派使者下凡找到埃尼亚斯,让他光复特洛伊城。埃尼亚斯恍然大悟,当晚离开了迦太基,失望之极的黛多用埃尼亚斯留下的宝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并在临终前发下毒誓让迦太基人和埃尼亚斯的后人永世为仇。
后来,埃尼亚斯的子孙完成了复兴特洛伊的大业,建立了辉煌的罗马帝国。为争夺地中海的制海权,罗马帝国和迦太基后来也确实成了仇敌,三次普匿战争后,迦太基国最终被罗马所灭。
这段历史画卷中浩淼而绵长的故事,不仅在透纳画笔下再现过,更在《奥德塞》中出现过,后来还被英国作曲家亨利-普赛尔创作成歌剧《黛多与埃尼亚斯》;诗人维吉尔曾为他们写下长诗《埃涅阿斯纪》;而最短小精悍的就是英国诗人乔叟的名诗“虚名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