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又有不少父母的孩子要远行异地上大学,开启人生新的篇章!然而作为父母,其落寞感会……难以言说!恐怕也只有时间可以消解之。
以下是两年前儿子自己乘高铁到大学报到当晚在家长群看到的文章,既感人至深,又理性恰当,现转发给那些儿女即将远行求学的父母,希望父母们看后,能感受到ー种甜蜜的落寞,既泪流满面又温暖在心头。文章如下:
今天我下了班依旧步履匆匆地往家赶,同事热情地招呼,“儿子上大学走了吧?”我微笑着点头示意,转而轻轻地放慢了脚步。是啊,儿子已经不在家了,不用那么得急急地往家赶了。眼下正是丹桂飘香的时节,马路两边桂花树争相怒放,密集的绿叶间,细细密密的黄色|蕊儿聚满枝头,一路走着浓浓的花香扑面而来,香随人走,不由得脚步轻盈灵动。闻着那香气,想着在另一座城,也有丹桂飘香,也有高大梧桐,还有我亲爱的儿子。
是的,儿子上大学,离开了我们,在别的城市开始了新的大学生活。别人看见我,都会说:“现在舒服了,每天不用那么辛苦。”然后是一脸的羡慕表情。我笑了笑,想起曾经的我也是这样羡慕孩子不在身边的父母,而他人父母的回答却让我惊诧,“其实我才羡慕你呢,你可以每天和孩子在一起,我现在想见孩子一面都难,好好珍惜吧。”儿子走了不到一个月,而他人父母的话却给了我切身地体会。
而 早晨不用闹铃我会习惯性地自然醒来,想着该给儿子做什么样的早餐呢!打开儿子的房间,看着空荡荡的床铺,整齐的书桌,这才幡然醒悟儿子已经离开我了。我一边毫无味色地咀嚼着早餐,一边想象着儿子这时在做什么呢?每每天天我依旧是步履匆匆,回到家里,习惯性的打开灯,灯光总让我觉得温暖,虽然儿子不在家,可是我还是会打开一盏灯,打开他那盏每晚作业时小台灯,因为这样才能让我真心地感受到了有孩子就有家的一点温暖。
孩子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和我们分开,第一次自己独立生活,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感到既欣喜又不安。从儿子走的第一天起,每天的天气预报成了我必看的节目,除了自己的城市,重要的是儿子所在的城市。天阴有雨还是天气晴朗,留心记下再不厌其烦地转告。每天晚上的QQ电话成我们重要的时刻,虽然翻来覆去不过那几句,“累了吗?每天要吃水果和牛奶。天凉了,晚上记得盖好被子......”我也尽量地教会他必须的能力,竭尽所能地传授给他生活常识和经验。
现在我最喜欢流连的是家长群了,总有那么一群热心的家长,在群里群外忙着操心。还没有走进校园,就看到了校园的风光。这是学校大门,这是体育馆,这是教学楼,这是学生宿舍,一张张照片让我们身临其境。军训刚刚开始,就看见家长偷偷传来照片。孩子们飒爽英姿的模样让我兴奋,即使照片里根本找不着自己的孩子,可是看着这些孩子的照片就是开心,就是幸福,因为我的孩子也是其中的一员。
我们一起关心着孩子读书城市的天气与雾霾,一起关心着军训的苦与乐,一起关心着孩子的点点滴滴。没有晾着儿子衣服的阳台有点空荡,少了一副碗筷的饭桌有点寂寥,书桌上不再有儿子乱丢的纸张,隐隐约约的脚步声总以为是儿子放学回家,总是怀念往日的温馨……这才意识到孩子的长大其实是父母的落寞。
纪伯伦说过: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多么好的话,它诠释了生命是自由,是独立,爱与生命一样,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我们总觉得孩子需要我们,孰不知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我们,而是我们更需要孩子的陪伴。
其实,任何一份生命都有它生长期的创痛与成长的过程,这些过程仿佛是种子,在日后的生活中都会彰显出来,于是我们的生命便在这许多的历练中越见成熟。成长的生命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在过程中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乐与苦、喜与悲。
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美的礼物。父母养育孩子,不正是在等待、守护一朵花的盛开么?不管他们是迎春而笑、凌寒而开或是含苞待放,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慢慢的呵护、静静的等待。
求学路漫漫,愿儿抛离一切不开心过往事事,带着你我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颗满满的心去奋斗吧!相信孩子能行,咱们共同努力。
失落与希望同在!
这两天儿子在京就读大学的同学的爸妈群相当热烈,家长们特别是2018级同学的爸妈纷纷“晒”出儿女回校上学的消息和照片,闲聊和谈笑间流露出不舍与失落。
有说送儿女送到电梯口的,有说送到楼下的,有说送到高铁站、机场的,甚至有说送到学校的;有说:“今天开始又成空巢老人了”;有说:“刚刚送孩子到火车站,ᅳ转眼就不见了。看来自己真的老了”;有说:“孩子ᅳ走就感觉到很空落”、“中午跟娃说你在家也没啥特别感觉,可不在家又空落落的”;有说:“儿子明天就回校了,今天老同学聚会还没回来,同学比爹妈更亲啊!”;有说:“卫星放飞了”、“孩子们放飞梦想,我们原路返回”;有自我激励的:“今天开始放飞了,孩子多么的向往!又要到暑假了,家长们忍住啊!”;有调侃的:“接下来我们这些空巢老人们可以抱团吃喝了”……
儿女上大学前,几乎天天与自己相处,现在儿女在外地独自求学,父母的失落感是难免的,尽管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和交通的便捷,似乎令到客观的空间距离、主观的心理距离拉近了,但毕竟儿女和父母的特殊的血缘关系,特别是在中国这个特别重视家庭关系的传统环境中,儿女永远是父母的念想点和心软点!
父母与儿女关系不象夫妻关系那样要“合二为ᅳ”的“结合”,而是注定要逐渐“分离”,儿女大了ᅳ定会有而且必须要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常常这样“阿Q”式地想ᅳ想,或许就能缓解与儿女小别的失落感,并且倍增对他们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