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大栗致自己
毕业季即将到来。又是一年求职时啊。每一个求职者都对面试过程中谈薪水这件事不太擅长。有人腼腆,脸皮薄;有人脸皮是厚了,但是不知道怎么谈下理想的薪水。
在应聘谈薪资的时候,求职者可以用定价策略来销售自己。既要考虑自身的生存成本,又要思索面试公司能给予的心理价位,同时还要考虑竞争对手能提供的预期薪资。这确实是个难把握的问题。
先看看一个商品的价格是如何产生的。
商品定价,根本不是一个成本推导或者数学计算出来的结果,相反它更像一个心理构建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价格的判断,而商家利用这些因素就可以操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会参照我们平时见过的商品价格。比如,街边卖草莓的小贩,告诉你他的草莓是多少钱一斤。但是大多数我们已经丧失了对价格的敏感度。一般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但是你突然想起你去超市买其它水果的时候正好扫到了超市草莓的价格。那么你翻出你脑海里的信息,进行对比,如果超市贵了,你就蹲下来挑草莓买回家吃。如果超市更便宜,你就会扭头转身就走。一般而言,我们关注的不是价格本身,而是价格的相对性。
另外我们商家平时卖东西,都会告诉你这是199元,99元,而不是200,100。你就会感觉自己赚到了,差一元钱,你都感觉自己是幸福的。这种定价方式在经济里面被称为尾数定价或零头定价。这是一种营销策略,打这个价格数字会影响消费心理。同时这也是由于我们大脑本身的认知原因。我们的眼睛从左看到右,快速扫描过去,就只记住了最开始的1,或者2等等。你肯定不会关注后面的尾数,要不然怎么总掉坑呢。
商家又是怎么给我们下套的呢?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因为我们心理都有一个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而商家只要给商品定价的最高价无线接近于我们的心理价位,这笔交易就能达成。反之,生意做不成。
不过这个主观意愿就会有一些可操作的空间了。商家可以利用很多手段操纵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商家会利用上面说的“锚定效应”。比如:奢侈品牌都会在每个店配一两款超极贵的高价货作为陪衬价格。这时候你就会选你买得起的中档价位的商品。事实上,那些品牌店的大头收入就是这些中档价位的商品。你要提醒自己那件高档货是此次交易的卧底。
商家同样会利用“厌恶损失心理”,你害怕失去的愿望远大于获得同样东西带来的喜悦,而我们常常为了避免损失而愿意付出更高的代价。比如,有的课程,你也许还在犹豫要不要报,但是突然你发现这个课通知说,这次不报的话,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开新的了。那么这时候,你的关注点就从原先的要不要报班,到了这个课还能不能再开了。因为你担心你将来损失更大,或者现在学习带来的收益完全抵消了报班成本。所以你就很快行动了。
最后一点是利用“框架效应”。框架效应其实就是一词两解。换汤不换药。你能接受你漂亮的不明显,还是更能接受你真难看的说法。“框架效应”就是为了让我们的耳朵听起来更舒服,心理上更接受正面信息的打扰。再比如,心理学家发现把商品的好处一次性告诉客户的效果,就远不如把这些好处分开一个一个进行宣传的效果好。犹抱琵琶半遮面,总是引人入胜。
作为消费者的你,如何规避价格陷阱呢?
理性思考和主动运用定价策略来影响商家。《仙剑一》里面胡歌耍剑和人比拼,用的绝招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带上你的好闺蜜,帮你杀杀价。一个人不好意思,两人计长。
我们在开篇举的例子就是需要反向进攻。不能一味被招聘者牵着鼻子走,你也要有小心机。告诉他你还有一个面试机会在考虑,对方公司出了多少薪水,但是你觉得你更看好贵公司的职业前景。如果能一起合作,那是最好不过了。你给了你的诚意,那么他也会给出他们公司的诚意。
詹•卡尔森,是瑞典境内最大的航空公司的CEO。他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要想做成好生意,先得拒绝不好的生意。”这里换算成,永远不要忘记,想要得到心仪的价格,得先拒绝那些影响我们期望价格的锚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