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过生日,晚上全家到外面吃。先是为到哪里吃犯难,忙了半天最后却是烦到随便找了一家,然而就餐体验不佳,幸福感打了折扣,正好借着今天的晨读絮叨絮叨。
今天晨读书目《花钱带来的幸福感》,提到了三点,结合晚上吃饭这件事只谈前面两个。在谈两点之前,先称述案例。
出门之前一家三口就为去哪家店吃:
乌鲁木齐路那家湘菜?老公摇头说上次吃感觉没以前好了。
拐角处的西餐厅?老公问“是不是很贵?”孩儿说“看着人挺多的,去尝试一下” 没过多久,又变卦了“我又不爱吃西餐,而且我看到人们去那儿主要点咖啡、饮料,边喝边聊不是为吃饭”(这是一家咖啡馆升级兼营西餐的店)
“武夷路东北饺子馆?”老公一提我就反对“吃腻了,吃腻了!”
“延安西路思湘情?”小Y刚说我就打断“你忘了上次那个手撕包菜做得啥样了?”
“汤司令”老公提议他上次和朋友吃饭的店,我犹豫不决------我没吃过粤菜,不知合不合我胃口。
愚园路那个东北馆?
上次学生请客的那个顺兴?
吃火锅或者酸菜鱼?
……
我最后灵光一闪想起来一个店,定西路那个陕西人家,还没结婚去吃的。不知怎么我就是怀念那个味道。
老公在网上定位了半天也没发现那个店,但还是觉得店还在,2:1胜,前往定西路。
路上,小Y问她吃过吗?我说“吃的时候还没你呢?”她一下紧张起来、也期待起来“什么口味啊”?
……
结果是始终没找到我们怀念的那家店,定西路上一字排开,新疆馆、湘菜馆、川菜馆、粤菜馆,人太多的等不了,人太少的不敢进……
终于烦了干脆找个好点的门面吃火锅。要等一个位,小丫手舞足蹈、我无所谓,老公却反对,说在这里吃还不如到路过那里。
忙了半个小时,连店门没迈进去。小Y已经在泄气。到了番禺路,老公说他过去见这里有个不错的店。过去一看,除了有个“东北人家”(以前没来过),啥也没了。虽然不想再吃东北菜,可也不想走了,小Y坐在位置上一脸的不开心。
点菜,看了半天没啥好吃的。吃过的腻了,没吃过的,看菜单的菜名和图片也没啥胃口。
最后,点了3个上次在别的地方吃过感觉不错的,又点了2个从未吃过的尝鲜,为了照顾小Y情绪点了一扎西瓜汁。
结果,西瓜汁一上来就后悔,这一扎喝下去,灌都灌饱了,谁还吃得下饭。
老公别的咬不动就吃点饺子,喝了点西瓜汁。我把自己好奇点的一个菜自己消灭了,另一个好奇点的大拼盘因为啃了猪棒,喝了西瓜汁吃不下了,也确实看着没胃口。
结账时,一家人连连说,这顿饭吃的,来一次就够了。
①『投资体验』
综上,选择阶段到哪里吃、不到哪里吃,吃哪道菜、不吃哪道菜都是经回忆联系体验的产生的结果,曾经的体验让我们做出决定。新的尝试是为了创造新鲜的体验,如果体验不佳,则没有下文。
②『制造享受』
我们家虽然也吃了一些馆子,但并不是特别频繁那种,一般都是在有什么比较有说头的日子进行(比如说生日),这样,就把外出就餐进行了限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每个人都对这顿饭充满了期待,稀缺效应效果显著。
而且,找个过生日的由头,全家一起外出吃饭,不用再忙洗菜、做饭、刷碗的事,也是制造一点享受,体验全家外出就餐的快乐。
今天的问题点在于没有把握好新鲜这个度。先是没去过的店不敢尝试,后是点了一些不合口味的新鲜菜。
重复性消费满足感降低却相对安全,尝试新产品可能带来新体验,却也可能砸盘。消费,始终都要保持好二者的平衡。
今天生日宴这顿饭,感觉的确不怎么样,不过,全家在一起的感觉还是棒棒哒!吃饭怎么可能只是吃饭本身呢?
参考书目:《花钱带来的幸福感》[美] 伊丽莎白·邓恩、迈克尔·诺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