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原创】
以前加入了一个妈妈群,里面经常有妈妈吐槽跟孩子的不和谐事件。吐槽最多的就是青春期孩子,跟父母说话火药味极重,对父母爱理不理,让父母感受到强烈的冷暴力。
有位妈妈就曾经晒出了一份跟女儿的聊天记录。
女儿素描课回来问妈妈:“妈妈,我素描九级考完后还想继续学画画。”
“不学了吧,初中课程那么难,多出来的时间我们再去报一门数学。”
女儿突然就很生气的说:“是我在学习,凭什么总是你在指手画脚的规划啊?”
“我这都是为你好,想想中考数学多重要啊……”
妈妈的说教还没完呢,孩子就“砰”的关上房门进了房间。
从这位妈妈的言语中,能感受到强烈的无奈,自己和颜悦色心平气和的说一句话,也并没有伤害或者贬低孩子,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生气发脾气了。
很多父母都很纳闷,以前的乖乖女或者小暖男突然就变成了小刺猬?
一方面,青春期孩子脾气暴躁受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父母说话方式和处理方式也“功不可没”,而其中跟孩子没有搞好关系也是一个极大的诱因。
孩子并不从属与父母,他们与父母之间应该有着明显的界限,青春期孩子更是如此。父母和孩子都是作为社会活动独立的个体,当然在生活产生交集的时候也需要维护好双方的关系。
正面管教里有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跟孩子建立情感连接,通俗的说就是跟孩子搞好关系。
这就跟我们平时工作一样,希望别人认同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就要先想办法跟同事搞好关系,只有关系好了才有可能进一步赢得别人的支持。
跟孩子相处也是一样的道理,相互之间关系都不好,又怎么可能奢望孩子对你言听计从,愉快的接受你自认为的好意呢?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呢?正面管教里提出了4种方法。
1. 跟孩子共度特别时光
共度特别时光,通俗的说就是陪伴孩子的意思。但这里说的特别时光指的是特意安排的时间段,而非很多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等我有时间了”,“我会抽空”,“等我忙完这段”。
这个特别时光是你工作计划的一项议程,而非有空了才随意在一起的陪伴。
曾经有一位支持正面管教的妈妈说,她为了跟孩子强调这段陪伴的特别时光是不受打扰的,这期间有电话过来也都总是礼貌的回绝:“对不起,我现在不能跟你通话,现在是我跟女儿的特别时光。”
当女儿听到这句话时,心里就特别开心,觉得自己在妈妈心里是多么重要啊!
这个特别时光,除了要预先安排时间段外,还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提前安排特别时光里要进行的活动,让孩子能真正愉快的度过这个特别时光。
对于青春期孩子,父母可以在家庭会议上提前跟孩子们商量好要进行的活动。比如可以定在周日下午2:00—4:00,爸爸陪儿子去打篮球,或者在家里看足球比赛,妈妈陪女儿在家里做烘焙,陪女儿去逛街等等。
特别时光的一个关键就是让孩子知道这是他跟你的一个特别时光,你也要尽量做到不要让别的事情来打断或者搅乱了这个特别时光。
当父母和孩子都很期待这个特别时光时,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积极良好的情感连接。
2. 陪伴式倾听
不要以为倾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倾听自己孩子说话。
我们很多父母听着听着就会忍不住打断孩子,开始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指手画脚,品头论足,甚至开始说教,然后把这个倾听变成了自己的主场,自己当起了主角。
真正的倾听要做到不评判,不辩解,不解释。不管孩子是在倒苦水也好,在抱怨也好,在跟你分享也好,你都只是一个接受者,偶尔配合孩子做出一些顺应这个话题的反应就好。
就算是你在这个过程中听到有什么不合适的言论或者行为,也不要当场就给孩子指出来,可以留待后面再找机会说。如果你总是当场指出孩子的问题,那么孩子可能就越来越不愿意跟你说出他的心里话。
所以,孩子跟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无故去打断并转移话题,也不能在脸上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
无论是在描述学校发生的趣事糗事,或者在讲一个冷笑话,再或者在抱怨最近作业多作业难老师不好等,家长都要认真的倾听,并附和着哈哈一笑或者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追问一些细节的问题,让孩子觉得你对他的话题很关心。
孩子能跟你说这些,说明他还很信任你,如果你爱搭不理,敷衍了事,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被父母重视,下次也许就不会主动跟你聊天沟通,你说的话他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回报你。
3. 对孩子表示信任
鲁道夫.德雷克斯说:“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能着眼于缺点,只能着眼于长处。如果我们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就无法帮助他们信任自己。”
信任并不仅仅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支持。当我们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时,他们就会培养出勇气和对自己的信任,就敢于去尝试一些父母认为孩子不可能企及的事情。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低估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处理好,或者没有耐心来等孩子自己去处理,再或者就是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
为了省却麻烦节省时间,很多时候父母更愿意自己动手,认为自己替孩子解决问题总是更方便的。
这种做法会暴露出你对孩子的不信任,孩子会认为你在想办法去控制他,从而总是跟你对抗。你对他不信任,那么也就不要指望他来信任你,没有了相互的信任感,谈何建立良好的连接。
我女儿身上就有一个显著的例子。
女儿上学的小学距我家5站公交的样子,小时候都是老人送她上下学。
三年级的时候,女儿跟我提出要自己上下学,理由是班上同学都这样了,认为她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项任务。
我再三跟她解释,我们的情况跟其他同学不一样,我们家距离学校比较远,你一个人去不安全。
女儿才不听我这些担心,吵着就是要这样,甚至明确的指出我对她极度不信任。
总之,在我没答应前,她就一直闹腾,甚至对我也产生了不信任感。有时给她讲解作业,她都要先置疑一下:“你会不会啊,不会让我爸来讲。”
终于受不了我们这种互不信任的氛围,同意了他的要求。女儿当天放学后,回到家就兴奋的给我打电话,说:“你看吧,我能做到的。”
这件事以后,我也有意识的多展示对女儿的信任,让她一个人去买东西找零,在学校碰到问题时让她自己去找老师或者同学解决。
这种相互信任感让我们关系越来越好,她自己的事情都放手让她自己做,她也就不会经常抱怨我什么没做好,我偶尔给予她语言或者情感上的支持,她还很感激我。
父母每天都要做到信任自己的孩子,要允许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就算是没做好,让他们感到一点失望,也要允许他们有这种感受并处理这种感受,这也是他们将来需要的社会技能。
4. 致谢感激。
明明白白的致谢在中国人眼里感觉总有些不好意思难以启齿,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很多父母都会选择性的关注孩子做错的事情,而对孩子做对的事情视而不见或者觉得理所应当,就更谈不上去致谢了。
所以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抱怨父母:“你们就只能看到我的缺点,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一无是处。”
如果父母能够多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并适时提出来表示感激,那么孩子一定不会觉得父母只看到了他的缺点。
致谢和感激可以在父母和孩子间建立亲密的连接。刚开始听到致谢孩子可能会觉得不好意思,但适应以后孩子一定会非常乐意听到父母的致谢,因为这同时也是一种鼓励。
在使用致谢这个工具时,父母们也要注意不要将这种感激转化成了赞扬。父母的感激和致谢可以让孩子身心愉悦,跟父母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但是长期赞扬,却容易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适时向孩子们表露自己的致谢和感激,孩子的感觉会更好。孩子们在感觉更好的时候,他们才能做得更好。
家庭教育的问题,多半都是跟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只要跟孩子搞好关系,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只有亲子关系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孩子才可能跟你倾诉自己的事情,你才更能了解孩子更多,你的管教才会更适合孩子,孩子也才会更乐意接受你的建议。
想要管好孩子,先从搞好关系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