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穿上军装是以身许国,脱下军装是解甲归田。有战友说,身披戎装时归家只算暂歇,一身布衣归家才是停泊。从暂歇到停泊,家还在那里,推门的身段依旧,但身份和心态已悄然改变。当解甲归田的那一刻真的到来,如何弥补多年来对家庭的亏欠,如何做回一位不带“光环”的丈夫、爱人、父亲、子女,如何寻回略有缺失的身份?这一次,推开熟悉的家门,力度会不一样吧。此文作者转业一年有余,告别了数十年的军旅生涯,结束了多年的两地分居生活,被小编问及“转型”的体会时,他没有谈工作安置的那些经历,也没有谈重新开启事业的那些体会,而是认真的谈起了——
用心回家
作者:狄奥尼所思
一晃,年过40。回头瞥望,遗憾地看到,自己的人生恰似山间流出的水,奔流而下,但漫不经心。不知不觉间,自己已被命运之舟,晃晃悠悠载出了峡口。这一路,沿途景色各异,有时希望、有时失望,总的还是希望大于失望,但饶是希望,因为都是一略而过,所以大都是粗略的、大概的、模糊的,及至离开峡口,想回头再去领略,已然不能。
于是,就转业了。
还是想自己的人生之舟在过下一个峡口之前,有一段细细的打量。生命在欢喜的时候,不曾过细考虑真正的人生,及至悲思猥集,百感丛生之际,必然会想要去细细明白人生。
回到了家里。
以为没什么问题,虽然长期两地分居,但每年都会回去几趟,与妻子和儿子貌似都不“陌生”。但回到家才发现,我和她母子俩的陌生不是一点点。
我不适应妻子的生活节奏,她每晚要很晚才睡觉,早上起不来;我也不喜欢她的饮食口味,寡淡无味;我不认同她的购物习惯,什么东西都在淘宝里买,几万块的家电也淘;还有诸多这样的不协调。
我接受不了10岁儿子慢悠悠的生活习惯,我接受不了儿子对成绩无所谓的学习态度,我也接受不了儿子待人接物的方式,很多地方的接受不了。
结果就是争吵、训斥,一个平静的小家庭,因为一个身为退役军人的男主人的到来,变得充满硝烟味。妻子考虑到我刚转业的不适应,什么事情都隐忍,儿子可不管,在一次我大声训斥过后,他流着泪问我:“你什么时候回部队?”
我并不受欢迎!
心情沮丧到极点,本来为家而回,回来以后却发现家并不欢迎,这种挫败感足以让人绝望。
日子还得过着,转眼到了妻子生日那天。我说一起出去吃顿饭,娘俩都很高兴。妻子立即就来句:“我早就想去××餐厅吃一顿了”,她一说,我就咯噔了一下,那个餐厅贵得离谱!但说都说了,看她娘俩高兴,就去了。
到了餐厅,看着那个菜单,我这个接受了20多年艰苦奋斗教育的军人啊,心里是一万个想骂人。然后从点菜开始,我就一直不吭声,上了菜,娘俩吃得津津有味,我只是象征性地动动筷子。叫我吃,我随口来一句:“我不喜欢吃!”
妻子不接茬,还是劝我吃,我还是说:“不喜欢”!几次下来,儿子忽然就说了:“妈妈好好的一个生日让爸爸给毁了!”
“妈妈还说今天其实是让你吃好吃的呢!”
我就觉得心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看了一眼妻子,她只低着头。看看儿子,跟没事人似的,仍旧边吃边玩着。
忽然觉得自己的书真是白读了,所谓易身而处,怎么从来就不会用呢?我为什么只用我的眼睛看她母子俩,而不用她们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呢?
每个人都下意识把自己预设在知识或道德高地上看待着社会,也包括家庭。与我相合的,就是好的;反之,就一定是错的,不好的。事实又怎会如此简单呢?尤其是家庭,家庭有截然的对错吗?况且即使有,真理就一定在我手里吗?我预设的我真有那么完美、至善?
一切都是问号。
我和妻子是用传统方式结的婚,不是现在流行的婚纱西餐之类。记得我们举行了“结发仪式”,“喝女儿红仪式”,“公婆茶仪式”等等。因为我和妻子都认为,婚礼不是契约,契约行于社会关系,但婚礼是结缘,契约有条件,婚姻里人与人的相互是无条件的。我们就想用这样的方式给我们的婚姻定个调,我们彼此以“礼”相待。
这正如古时村里人结婚,男女家庭互赠庚贴,大红,有祝福而不宣誓,亦不画押盖印,这才是礼,而现在的更多则是手续。有礼才有敬,有礼才有爱,有礼才有家。
而现在的我,与当初结婚之时的我不正背道而驰了吗?当初行礼,实是告诉对方:“我会接受你的一切!”如今,缘何这么多的不接受呢?
因为心远了,心远除了“地自偏”,还会“礼自失”。我自然该以礼待我的妻子,也该以礼待我的儿子。我待人如何,人也必待我如何,家人也不例外。
所以,我首先得用心回家。
然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方式,我尝试着接受母子俩的所有优缺点的情况下,再去表达自己。
如此一年,三口之家里笑声逐渐越来越多!
我的改变并不多,但生活却改变了很多。
转业回家,不是简单地加入生活,而是对自己和生活的一次回望、重塑。
需要静静地回头,看一看自己是什么人,然后再看看自己所知、所要表现的人和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理解自己、理解生活,才可能全面。
当你如此用心地理解了你自己和你的生活后,然后,才会真正“有礼”地回到家里。